吉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面对各种复杂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坚持“三化”统筹、实施“三动”战略,以全面开展“五项攻坚”为核心任务,破难题、转方式、促发展、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转型加速、优势提升、民生改善”的积极态势,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国民经济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8亿元,增长14.3%(此数据为省认定的年度快报数据,增长速度为不变价,现价增长2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116.5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871.2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0.8:49.8:39.4调整为10:50.5:39.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91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8079.9美元。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45.1亿元,增长27.5%;全市一般预算地方级收入完成101.9亿元,增长39.3%。全市面对减收增支的双重压力,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有力保障,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完成251.5亿元,增长17.7%。 民营经济 2011年,吉林市民营经济发展进步显着,超额完成省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连续第五年荣获省民营经济腾飞竞赛先进市称号。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326.2亿元,同比增长35.9%;实缴税金92.1亿元,同比增长50.5%,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已占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的37.6%,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47.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4%。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8587户,同比增长17.4%;个体工商业户达到22.4万户,同比增长11.2%;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96.4万人,同比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企业户数达到2049户,增长19.8%。 市场价格 2011年,吉林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8,其中食品类上涨8.2%,烟酒类上涨6.1%,衣着类上涨5.8%,居住类上涨5.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5.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8%,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6%。 2011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5.8%;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3.9%。生产资料三大构成中,采掘工业类价格上涨6.6%;原料工业类价格上涨8.7%;加工工业类价格上涨2.1%。 农业 2011年,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按市原口径统计粮食总产量突破50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按省认定数粮食总产量为365.4万吨,比上年增长9.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5.2亿元,增长12.4%(按可比价计算,下同)。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1%,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长7.7%;大豆播种面积降低26.5%。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81.5亿元,增长20.4%。粮食总产量365.4万吨,比上年增长9.2%。其中:玉米247万吨,增长10%;大豆17万吨,降低19%。 全年实现牧业产值169.1亿元,增长3.2%。各类规模饲养户(场)达到7.37万户,比上年增长1.9%。 全年渔业产值完成11.2亿元,增长11.9%。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82万吨,增长3.2%。 全年林业产值完成8.8亿元,增长27.7%。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114公顷;有林地造林面积10817公顷;更新造林面积1303公顷;全年四旁植树151万株。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65亿元,增长56.7%。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6.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3%。 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80.1亿元,同比增长37.9%。全年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8.3亿元,增长39.6%。工业产品销售率97.9%,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26.8亿元,增长8.2%。 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02.1亿元,增长20.5%(可比价,下同)。其中:化工行业完成254亿元,增长21.9%;冶金行业完成83.9亿元,增长23.2%;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71.1亿元,增长3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55亿元,增长24.6%;化纤行业完成16.4亿元,增长6.9%;食品行业完成15.2亿元,增长27.6%。 全市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93.2,同比提高34.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4.2%,提高2.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41.1%,提高27.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3.7%,下降1.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8次/年,提高0.1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4%,下降0.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91275元/人,同比增加44596元/人。 建筑业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13.3亿元,增长34.1%,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1.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85.2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8.7亿元,增长26.9%。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342.5亿元,增长22.3%;农村投资完成156.2亿元,增长86.8%。在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06.2亿元,增长47.8%。 房屋施工面积2838.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477.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35.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62.2万平方米。 在建项目3119项。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592项,新增固定资产1244.8亿元。国电吉林江南热电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25.2亿元,投资建设的江南热电火电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0.9亿元,本年完成6亿元;吉林市博海生化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8.7亿元,投资建设的年产6万吨环氧乙烷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05亿元,本年完成2.85亿元;吉林昊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5亿元,投资建设的核电主管道大型锻件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本年完成3.35亿元;吉林成大弘晟能源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57亿元,投资建设的油页岩综合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本年完成3.1亿元;吉林市万科滨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滨江新区一期计划总投资16亿元,本年完成16亿元。 招商引资 强力实施招商引资攻坚,“上争”成果显着扩大。2011年,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9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399.2亿元。全市当年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368项。2011年全市利用外资6.1亿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5.1%,同比增长40.1%。加大“上争”力度,成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争取国家和省各类财政资金109.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