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文化 全年创排大型舞台动漫剧《水姑娘》等精品剧目23个。市歌舞团参加了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主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为代表的11台国家级大型演出。市歌舞团、市话剧团、戏曲剧团共完成各类演出542场。 全年组织开展6大类91场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举办了中国吉林市首届松花江彩灯文化节、第十三届松花江之夏和松花江金秋两个广场文化活动周以及大型广场舞蹈表演等活动。“北山揽胜”彩灯组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全年举办松花江文化讲坛公益讲座51期。为全市儿童免费演出世界经典童话剧50场,为少年儿童免费放映电影50场,举办阳光公益数字影院活动50场。在全地区新建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送戏下乡129场。市博物馆等市直4家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 2011年新闻出版部门全面履行政府监管和促进发展职能。“农家书屋”建设连续3年走在全省前列,全年共完成361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已全部覆盖全市1384个村。组织开展了“百日安全”活动,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并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组织了七次“扫黄打非”专项行动。2011年新闻出版业累计完成产值4.9亿元。 全市现有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市)级广播电视台5座;电视转播发射台9座,中波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转播发射台7座;城市电影院4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17个;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各9套。截止2011年底,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03%和96.73%,年播出时间分别为57892小时和65652小时。 2011年,全市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共策划组织大型活动百余场,拍摄长篇电视连续剧1部,组织城乡免费公益电影放映5236场,为偏远地区农村居民安装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设施517套。 卫生 全市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人口183.5万,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共有196.1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为99.34%,年度筹资总额为4.5亿元,共有177.8万人次受益。 2011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23所,其中:医院135所,包括三级甲等医院6所,三级丙等医院1所,二级甲等12所,二级乙等医院28所。疗养院2所,卫生院99所,门诊部95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2所,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1所,妇幼保健机构12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所,卫生监督所2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3所,诊所1179所,卫生所(医务室)17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4所,村卫生室1691所,护理站54所,其他机构1所。全市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5.72人,千人口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35人,千人口注册护士2.10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1313张,千人口床位数是4.92张。 体育 深入开展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国字号”活动8项次,开展全国老将田径锦标赛、全国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圣火采集暨吉林赛区火炬传递活动、2011年中国吉林市“吉昊麟杯”公路碳纤维自行车大奖赛等活动,并开展风筝、象棋、围棋、网球、羽毛球、乒乓球、长跑、健身秧歌、冬泳、武术等赛事活动130余项次,直接参与活动人数约10万多人次。 竞技体育水平得到大力提高。吉林市运动员参加国际赛事获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2枚。特别是在第7届亚冬会上吉林市冬季两项运动员王春丽获短距离7.5公里第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宋伟龙获得1000米冠军;国家级赛事获金牌13枚,银牌2枚。田径运动员王清林在七城会中勇夺3000米障碍金牌,取得吉林市金牌“零”的突破,并有多名队员参加了射击(射箭)、举重比赛,武术项目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向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培养输送的主力队员5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国十二冬会雪上赛区各项筹备工作。 体育产业不断壮大。2011年体育彩票销售2.6亿元,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新建供水管线37公里,对33栋住宅楼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了改造。自来水供水总量10271万立方米,其中销售量为696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全年处理10828万立方米,全年COD削减量2.42万吨。 完成了源源热电厂四期扩建和亿斯特能源有限公司扩建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增供热能力350万平方米;改造供热管线292公里;取缔37座分散供热锅炉房,并网面积530万平方米;完成热计量改造面积382万平方米;供热总量2367万吉焦,其中:热水2330万吉焦,蒸汽37万吉焦。城区集中供热面积4918万平方米(含区域锅炉房供热面积)。 铺设天然气中低压管线、庭院管线87公里。新发展天然气用户22466户,解决遗留问题2537户。液化气供气总量4.5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10644万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气用户17万户。 更新公交车辆100台。市区共有公共汽车线路72条,运营线路网长1023(单程)公里,运营车辆数915台,客运总量2.2亿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4998辆。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433.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9.1万人,女性人口214.2万人。农业人口222.9万人,非农业人口210.4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3‰,比上年减少0.08个千分点。出生人口3.31万人,死亡人口2.43万人,人口出生率7.64‰,死亡率5.61‰。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6.22%,提高0.23个百分点;一胎率达83.06%,提高1.37个百分点。 就业 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96万人,培训城镇失业人员1.26万人。开展创业培训97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200万元,扶持3538名创业者,带动就业2.87万人,加强创业市场管理和服务,全市14个创业市场,共扶持2312名就业困难人员成功创业,带动再就业1.1万人,使吉林市就业工作实现了从生存性民生向发展性民生的跨越。省人社厅、省政府分别在吉林市召开就业工作现场会和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现场会,创业市场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创业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国家、省主流新闻媒体分别进行了宣传报道。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城市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59.62元,增长15.5%;人均消费支出13506.18元,增长2.1%。城市恩格尔系数31.32%。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6.67台,电冰箱96.33台,洗衣机94.67台,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分别为63.67台和191部。据农村抽样调查资料统计,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上报数据为7980元,增长21%②。2011年底,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64平方米,增加1.12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8.65平方米,增加1.04平方米。全市有17985户享受到了廉租住房补贴政策,有698户家庭住上了新分配的廉租住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