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20 吉林市统计局

国内贸易

2011年,吉林市消费品市场整体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大型商业集聚消费效应强势放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3.9亿元,同比增长17.5%。分地域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0%;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8%。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53.1亿元,同比增长18.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77.2亿元,增长16.2%;住宿业实现零售额7.1亿元,增长3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6.5亿元,增长25.3%。

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态势良好。2011年全市有进出口业绩企业达到195家,进出口商品达到840多种,与96个国家(地区)有经贸往来。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27031万美元,增长50.2%。其中出口57407万美元,增长4%。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实现8386万美元,增长10.1%。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果。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7.8亿元,增长23.3%;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77.6亿元,增长29.7%;全口径财政收入27.4亿元,增长44.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8亿元,增长27.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2.3亿元,增长53.8%;其中外资到位5532.9万美元。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2.3亿元,同比增长28.3%;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55.8亿元,同比增长33.7%;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37.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28.9%;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0.7亿元,增长54.5%,实际利用外资5670万美元。

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货物运输量6792万吨,增长20.1%。货物周转量①1636726万吨公里,增长20.1%。全年旅客发送量10629万人次,增长2.9%。旅客发送周转量463665万人公里,增长4.9%。其中,公路461602万人公里,增长4.8%;水运2063万人公里,增长33.4%。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76.2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末增长8.4%,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25.4万辆,增长17.2%。民用轿车拥有量14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2.3万辆。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35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3.8%;电信业务总量28.2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2.1%。长途电话业务电路0.54万路;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46.2万户,增长5.8%;年末本地电话用户94.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4.5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0.3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72.2万户;年末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0.22万路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9.5万路端;长途光缆线路长度2091.1公里;互联网用户51.2万户。

旅游业

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催生旅游产业换代升级。2011年全市旅游在建项目55个,完成投资26.8亿元,其中,北大壶旅游度假区、吉林乌喇大型山水实景灯光演绎广场、佛手山文化公园、圣德泉亲水度假花园养老新城等文化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依托吉林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编制和完善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生态游、民俗游等新产品。2011年先后推出了开江鱼美食节踏青品鱼线路;冬季温泉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文化探索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搭建节庆平台,展示四季特色旅游精品。雾凇冰雪节、松花湖休闲度假旅游节、吉林国际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拉动经济效果突出。2011年末,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0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实现旅游收入216.6亿元,同比增长31.9%。接待入境旅游者7.6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创汇2431.8万美元,同比增长28.3%。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有效保障了经济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96.2亿元,比年初增加147.1亿元。其中:本外币单位存款余额466.1亿元,比年初增加34.4亿元;本外币个人存款985.7亿元,比年初增加92.5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841.1亿元,比年初增加130.6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33.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76.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30.8亿元。

保险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财、寿险公司22家,其中财产险公司9家,寿险公司13家。全年保费收入40.4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31.8亿元;财险赔款金额3.9亿元,寿险给付金额3.6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技

2011年,吉林市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产值569亿元,新增产值16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2%;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快速推进,重点支持的11个碳纤维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多个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进入产业化阶段,碳纤维原丝、碳纤维和碳纤维制品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了5400吨、818吨和150吨,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优势;全市共列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0项,获得资金支持9150万元;共有3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共授予市级科技进步奖114项;吉林市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53”培养扶助项目人选新增81人;专利申请量达到1018件,授权量达到702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到3.8亿元,受益企业21户。

2011年,质检部门对全市727户食品生产企业共开展了5个专项整治和2个专项排查工作,4次代表我省接受国家食品安全检查,均已满分通过。全市已获得长白山人参等5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企业。2011年,完成了33类产品的检查工作,共计抽查578个批次,合格563个批次,平均抽样合格率为97.4%。

教育

2011年,继续深化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由市教育局接收江北教育处所属学校15所,撤并农村中小学校25所。深入实施校舍新建续建、校舍安全等工程,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全面接收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将重点高中指标生比例提高到65%。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年”活动。2011年,吉林市高考文、理科600分以上率均列全省第一。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吉林女子学校和省城市建设学校被批准为国家级职教示范校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吉林市获奖牌数占全省奖牌总数的70%。继续实施“上岗技能无偿援助计划”,免费培训退伍士兵、下岗职工、贫困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5100多人。

目前,全市共有独立设置幼儿园658所,小学附设幼儿班300所(不计校数)、幼儿教师6800名、在园儿童90066名;小学730所、小学教师21026名、小学生223664名;初中151所、初中教师13762名、初中生122503名;高中39所、高中教师7086名、高中生77576名;中等职业学校36所(含成人中专、职高、进修学校)、职校教师4467名、职校生58110名;特教学校10所、特教教师394名、特教学生1300名;驻吉高校8所、高校教师8162名、大学生(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13353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