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津市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力推进旅游升温战略。积极落实常德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常德市旅游项目建设“双十工程”实施方案》,旅游总收入20171万元,增长23.0%,国内旅游人次36.38万人次,增长21.0%。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全年完成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40332万元,增长11.1%;全社会运输单位完成货运量498万吨,货物周转量82839万吨公里。全市客运量421万人,旅客周转量12630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079万元,增长8.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7758户,减少1260户;移动电话用户160211户,增加11213户;宽带网用户18700户,增加4260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2011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3000万元,增长20.2%,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565万元,增长20.7%;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9711万元,增长14.4%;国税局和地税局完成各项税收入库30387万元,增长18.9%,其中国税收入14121万元,增长7.9%;地税收入16266万元,增长37.4%。 存贷款余额较快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8683万元,增长13.8%。各项存款余额502382万元,增长11.5%。城乡储蓄存款386472万元,增长18.6%。年内各项保费收入9099万元,与上年持平,保险业务支出3432万元,下降24.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中小学学校36所,其中小学19所,普通中学13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在校学生21995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9657人,初中在校学生5707人,高中在校学生3094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0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369人。各类学校教职工总人数2131人,其中小学739人,初中619人,九年一贯制288人,高中273人,特殊教育学校54人,中等职业学校158人。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806人,其中小学582人,初中526人,九年一贯制266人,高中249人,特殊教育学校41人,中等职业学校142人。全市共有幼儿园22所,在园幼儿5852人。幼儿园占地面积74584平方米,义务教育学校占地面积666433平方米,高中学校占地面积209329平方米,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18666平方米,职教学校占地面积42024平方米。 科技工作取得实效。全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获得湖南省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县市称号。本级表彰的科技奖项14个,发放科技奖励资金22万元。全年科技三项经费投入1392万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39%。申请专利145个,比上年增加36个,其中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23件,外观设计11件;其中授权专利104个,比上年增加28件。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600万元。全年共承担国家级项目4个,省科技攻关计划6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得到巩固。全市拥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家,博物馆1个,年内新建成农家书屋15家,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930场。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转播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0.0%,拥有电视台1座,电视频道3个,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12家,其中综合医院1家,中医医院1家,卫生院7家,妇幼保健院1家,专科疾病防治站1家,精神康复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其他个体诊所60家,村卫生室127家。卫生人员148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04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882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3126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7.4%。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城乡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拥有公用体育场1座,运动场7个,游泳池1个,各种训练房28个。群众性体育活动方兴未艾,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2万人,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9个。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实施省以上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规模1333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18.15%,提高0.7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33公顷。 节能减排取得进展。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1542.34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37256.24万千瓦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52511吨标准煤,下降7.7%。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耗能1.07吨标准煤,下降22.5%。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SO2为65%、COD为19%。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SO2为9.27千克/万元、COD为4.62千克/万元。 安全维稳取得实效。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干部到户工作法,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力度。强化信访维稳职责,全年未发生1起群体性越级非正常上访事件。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全年未发生1起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2起,下降28.9%,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8人,下降11.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10人/亿元,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事故死亡人数1.29人,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起,下降27.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6人,下降20.0%。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稳中有增。年末全市居民总户数107627户,总户籍人口266072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133579人,女性人口132493人。按户口性质分,农业人口152055人,非农业人口114017人。按年龄分,0-18岁以下34764人,18-35岁以下59998人,35-60岁以下123222人,60岁及以上48088人。年内出生率7.51‰,年内死亡率3.2‰,人口自然增长率4.31%。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409元,增加2051元,增长13.3%。城镇居民消费支出12159元,增加1208元,增长11%。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047元,增长47.8%,占消费支出的41.5%,上升了10.4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支出2013元,占消费支出的16.5%,上升了2.1个百分点;居住消费支出826元,占6.7%,下降了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707元,占5.8%,下降2.3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支出1020元,占8.4%,下降8.3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533元,占12.6%,上升5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54元,占5.3%,下降1.3个百分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356元,占2.9%,下降了1.6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31元,增加1003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45元,增加2052元,增长58.7%,占总支出的65.1%。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606元,增长56.9%,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9.0%,下降了0.3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支出204元,占3.7%,下降1.2个百分点;居住消费支出1907元,占34.4%,上升18.3个百分点;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508元,占9.2%,下降2.5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支出632元,占11.4%,下降1.3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83元,占5.1%,下降5.5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82元,占5.1%,下降7.7个百分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122元,占2.2%,上升了0.5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