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4-20 青岛市即墨市统计局

即墨市统计局

(2012年2月28日)

201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青岛市各项方针政策,抢抓蓝色机遇,把握主题主线,统筹做好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总量与效益同步提升,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的进展,惠民利民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总量和增幅居青岛五市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5亿元,增长5.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拉动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3.4亿元,增长17.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5%,拉动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3.2亿元,增长18.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7%,拉动7.3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4:54.6:37调整为7.8:54.1:38.1,二产继续保持对全市经济的主导支撑,服务业加快发展,三产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各业内部结构有了新变化,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企业及私营经济类型分别占到1.4%、0.4%、17.7%、37.3%和43.2%;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10.6万户,年内新发展7796户;民营企业达11814户,年内新发展1125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30.2万人,民营经济新吸纳劳动就业3.7万人。民营经济税收33.1亿元,占全市税收的64.2%。民营经济投资232.7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55.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制约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市场等因素日益增加,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创新能力不够强,第三产业比重不高,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健全和完善,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农村建设还相对滞后,外经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市各级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完成现价农林牧渔总产值90.2亿元,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33.4亿元,林业产值0.4亿元,牧业产值21.3亿元,渔业产值3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7亿元。

全年粮食产量、油料产量保持基本稳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35.5万亩,增长1.9%;粮食总产量55.1万吨,比去年增长2.4%,单产407公斤,增长0.6%。花生种植面积30万亩,下降0.7%;花生产量8.55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单产285公斤,增长0.7%。蔬菜价格下降,蔬菜面积15.9万亩,下降4.7%。

林牧渔业发展平稳。全市人工造林面积140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生猪存栏28万头,增长17.5%;奶牛存栏1.6万头,增长8.2%;家禽存栏1008.3万只,增长3.6%。肉蛋奶总产量17.26万吨,比上年增长11.4%。水产品总产量29.69万吨,增长0.6%,其中,捕捞产量6.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海水养殖产量23万吨,增长0.8%。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1年,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4600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0.4万千瓦;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7%,机耕作业面积11.5万公顷,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8万公顷、9.3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万公顷,增长1.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7%;地膜覆盖面积2.1万公顷,下降2%。农用拖拉机3.9万台,增长2.4%;农用运输车1.4万辆,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12.8万吨,增长1%;农村用电量7.1亿千瓦时,下降2.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736.4亿元,增长27.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52家,比上年增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545亿元,增长30.2%,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22.3亿元,集体工业产值6.6亿元,股份工业产值272.1亿元,外资工业产值576.7亿元,私营工业产值667.3亿元。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产值1526.3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8.8%;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23.3亿元,增长31.7%;实现利税154.6亿元,增长28.9%。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1.8亿元,增长32.1%。全年资质内建筑企业施工合同总额为84亿元,增长38.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472.8万平方米,增长11.9%,实现工程结算收入为49.9亿元,同比增长15.2%,营业利润1.8亿元,同比下降2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上下以有效投资作为促进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的途径,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18.7亿元,增长23.4%。其中:城镇投资完成302.3亿元,同比增长24.9%,农村投资完成116.3亿元,同比增长19.6%。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对投资拉动有力,计划总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有45个,累计完成投资164.2亿元,增长29.3%,占规模以上投资的39.2%,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2:51.3:46.7调整为2.1:46:51.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达34.5亿元,增长17.3%,其中:住宅31.3亿元,增长46.9%。房屋施工面积338.7万平方米,增长33.8%;竣工面积62.7万平方米,增长8.7%。商品房销售面积150.5万平方米,增长1.8%,商品房销售额74.9亿元,增长1.4%。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能运量不断提升。机动车保有量迅速攀升,全市年末拥有各种机动车28.6万辆,其中:货车2.3万辆,客车11.3万辆。其中个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0.4万辆,比上年增长21.6%。公路总长度3691公里,其中高速路115.6公里,公路网密度207.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3917万人次,增长15.4%,客运周转量88754万人公里,增长15.4%;货运量6747万吨,增长15.3%,货运周转量127546万吨公里,增长15.3%。

邮政电信业务规模扩大。全市邮政业务总收入6718万元;发送函件536万件,特快专递7.9万件,报刊1873万份。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7.4亿元,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6.9万门。本地电话用户26.1万户,小灵通用户1.1万户。移动电话113.4万户,增长26%,宽带用户16.7万户,增长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