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2255人,中等职业院校招生14185人(不含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3048人。 全市共有小学839所,招生29617人,在校生199471人;普通中学199所(其中初中165所),招生57746人(其中初中35452人),在校学生174679人(其中初中113546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均为100%。小学、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66%、98.42%、96.57%。 全市共有幼儿园295所(其中公办95所,民办200所),在园幼儿63074人(其中公办36576人,民办26498人)。有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残疾儿童273人。 全年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共30项,其中:农、林、牧、渔业14项,综合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4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 1 项,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8 项,其他 3 项。 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 6 项,合同成交总额 125 万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 2 项,成交金额 110 万元;技术服务合同 4 项,成交金额 15 万元。 全年专利申请量总计 135 件,其中发明专利 35 件,实用新型专利 47 件,外观设计专利 53 件;专利授权量总计 80 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0 件,实用新型专利 31 件,外观设计专利39件。 全市有各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25个,全年完成42 个企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认证,60家食品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0个,全年强制检验计量器具2.6万台(件)。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0项,制定、修订市级富硒标准11项,企业采用国际标准14项。全年共有5个产品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5个产品获得安康特色品牌产品称号,15家企业的18个产品获准使用安康富硒食品专用标志。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75亿元,比上年增长25.3%。 全市共有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0个。全市拥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馆藏1094个全宗,馆藏资料98869册、馆藏档案47.35万卷、20.46万件。其中:市档案馆馆藏资料12348册,馆藏档案84479卷、45032件。 年末全市共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0座,其中:市级1级,县级广播电视台9座。 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189个,其中医院40家(公立26家,民营14家),妇幼保健院(站)1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家,卫生监督所11家,村卫生室2449个,社区服务中心(站)16家(10个中心6个站),卫生院200家,采供血机构1家,诊所、门诊部、卫生所446家,医学在职培训机构3家,其他卫生机构1家。共有床位8598张,其中医院病床5436张,卫生院病床2841张。共有卫生人员1429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966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3906人,注册护士3162人。 年末全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个县(区),参合农民231.15万人,参合率达到96.27%。截止年末共有2个县、2所县级公立医院进行综合改革。 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大赛,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得18枚金牌、22枚银牌和26枚铜牌。 全年体育彩票销售达到9348万元,比上年增长17.0%。市本级体彩公益金投入300万元,全年共争取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项目118个,总投资1100万元。 十二、水利 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70亿元,较上年增长10.7%。 全年全市有效(农田)灌溉面积达到63.3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3.3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到30.0千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818.56千公顷,堤防长度达到1500公里。全市已建成水库115座,总库容0.8亿立方米。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6处,有效灌溉面积8千公顷。当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27.64万人。水利供水工程总供水量达到72981万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52103万立方米,工业供水8868万立方米,城乡居民生活供水10679万立方米,城镇公共供水1046万立方米,生态环境285万立方米。 十三、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市城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60天;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安全良好,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805吨,比上年削减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7330吨,比上年上升2.0%。 2011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17起,比上年下降6.7%;死亡111人,下降0.9%;受伤330人,上升8.9%;经济损失677.6万元,比上年增加190.3万元,上升39%;发生一次3人以上较大道路交通事故1起,与上年持平,死亡8人;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65元,比上年增加272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2670元,增长19.6%,占收入的比重为69.6%;转移性收入4012元,增长20.1%,占22.0%;经营净收入1064元,增长13.6%,占5.8%;财产性收入455元,增长11.2%,占2.5%。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921元,比上年增加1452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5平方米,增长0.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09元,比上年增加1033元,增长26.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40元,增长11.5%。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4平方米,增长4.6%。 2011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671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30人,就业困难人员安置就业2049人,登记失业人数95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 全年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90198人,比上年增加626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7248人,其中在职职工人数88205人,离退休人员人数29043人,扩面新增参保6771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29538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185798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24374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4861人,增加16152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1332人,增加12306人。 全年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351个,共有床位2.56万张,收养人数达2.25万人。其中:年末纳入城市低保2.56万户,5.1万人,人均保障标准295元/人.月,支出1.75亿元;纳入农村低保11.85万户,25.89万人,支出资金5.13亿元。农村五保对象4.01万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200元。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341个,其中农村敬老院202所,村级五保集中安置点139个。全年累计实施城乡医疗救助31.21万人次,人均救助332元。 注: 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水果产量包括果用瓜; 3、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