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安化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13 益阳市安化县统计局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县规模工业产销率达100%,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0.7亿元(不含柘溪电站,下同),增长64.2%,实现利润6.46亿元,实现利税11.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7%、70.8%。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453%,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强劲。全县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达19家。完成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45901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33758万元,其它产值12143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32万平方米。从业人数2817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8.3万元/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8110万元,增长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亿元,增长33.3%,其中城镇投资40.1亿元、增长46.5%。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08亿元,增长25.6%。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上项目多,全县在建的项目总共有14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5个,投资上亿的项目有11个。2011年我县被纳入市级管理的重点项目共8个,其中续建项目7个,新开工项目1个。

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县城镇化水平达26.1%,较2005年的15%提高11.1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9.1平方公里,较2010年的37.4平方公里增加1.7平方公里。规划编制进度加快,完成了梅城、仙溪等部分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规划方案336个。县城建设稳步推进,县城垃圾无公害化处理场建成投入使用,资江大桥南端至黄沙坪段油砂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柳溪河治理一期工程扎实开展。县城创卫、创森工作深入开展,城市建管水平和绿地覆盖率不断提高。全县用于城镇基础设施的资金达2.75亿元。新建、改造城镇道路总面积181.41万平方米,新修、维修下水道15.65公里,新建供水管网35.7公里,新增路灯570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7%,燃气普及率达67.5%。全年全县投入城管、环卫资金达1140万元,新购置环卫设备(垃圾车和洒水车)12辆,新建垃圾填埋场10个,垃圾收集点820个。

五、交通、通讯、网络

交通建设成效显着。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5.6亿元,其中地方配套自筹资金9500万元。二广高速安化段建设完成投资11.6亿元;益溆高速马迹塘至安化段完成初步设计,项目投资人基本确定。G207扩改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全线通车;S225平烟公路全线开工建设,完成投资9800万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长塘至大福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东坪至羊角塘公路改造各项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安化火车站货运场建设正式启动。完成农村通畅工程329公里,通乡工程36公里,制定并下发了《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暂行办法》,投入养护资金700多万元,荣获“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先进集体”。

水利、电力、广播电视等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7处,完成洢水滔溪、仙溪、乐安段河流治理11.6公里,完成山塘清淤1200处、小流域治理26平方公里。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7处,解决了5.8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防汛抗旱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夺取了抗击罕见旱灾、旱涝急转灾害的全面胜利。电力建设全年完成投资7000余万元,完成2个110KV输电线路工程、77个村网改造工程以及“两乡一场”配网改造项目部分任务。全年社会售电量60735万千瓦时,增长18.1%。县城广播电视双向网络改造工程顺利竣工,羊角塘、冷市、大福、长塘等4个镇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完成。

邮电通信事业稳定发展。启动了7个空白乡镇邮政所建设,全年邮政实现业务总量2817万元,增长19.8%;实现电信业务总量3.2亿元,增长20%。全县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9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1.35万户,互联网用户2.59万户。平均每万人拥有固定电话784部,拥有移动电话3080部。

六、商贸、招商引资、旅游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活跃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我县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供应充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从以物质消费为主逐步向享受和发展型消费领域拓展。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同比增长18%。“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效应明显,全年财政共发放补贴7961万元,拉动消费5亿多元。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全年新签约项目46个,合同引资62.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43个,占项目总数的93.5%。引进项目中已开工35个,占项目总数的76%。全县有资金到位的项目35个,实际到位资金2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52万美元。抓住国家、省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契机,加大立项争资力度,全年共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16批次,共计215个项目,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11.65亿元,已下达投资计划8亿元。

旅游产业加快发展。茶马古道、蚩尤故里、六步溪、梅山文化生态园等景区年度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茶马古道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江南镇被评为省特色旅游名镇,高城村被评为省特色旅游名村,梅山文化生态园被评为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全年共接待游客150.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7.6亿元,分别增长38.9%、41.5%。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支运行良好。2011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74506万元,增长32.9%,增速比去年提高7个百分点,占全市财政总收入比重为12.4%,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国税完成36011万元,地税完成30133万元,财政完成8362万元,分别增长31.9%、50.2%、-3.9%。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税收收入比重达86.65%,比去年提高0.3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6822万元,增长35.5%。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支出224733万元,比上年增长30.6%。

金融业运行稳定。2011年,我县金融业积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存贷款增长迅速,现金流通正常,金融机构效益显着提升。至12月末我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21.28亿元,比年初增加23.93亿元。其中储蓄存款91.6亿元,比年初增加15.5亿元;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63亿元,比年初增加7.46亿元。金融机构共实现利润7373万元,增长38.9%,不良贷款金额和比率保持双降势头。

保险业稳定增长。县内保险机构不断增加,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0383万元,增长3.1%。其中财产保险收入6159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4224万元。各种赔给付款支出6410万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2345万元,寿险赔给付40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