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安化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科技、教育、文化 科技事业不断创新。我县立足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狠抓科技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全年共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2个,其中部级项目6个,获得资金支持200多万元。科普工作扎实有效。全年共发布科技信息4200多条,编辑播放《科技之光》12期,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410多期,培训农民18万人次。新发展科技示范户172户,全县科技示范户总数已达5976户。全年共推广科技成果16项,鉴定验收科研成果10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4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5%以上,科技增效达10亿元。全县共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60个,推广面积达120万亩。共申请专利155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授权92件,增长30%,居全市第一,全县专利申请总量突破1000件。 教育事业稳步提升。2011年底,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60所(含民办)。其中:小学209所(含教学点92所),中学51所(初中42所,高中6所,职高3所)。在校学生89189人,其中小学生53891人,初中生23041人,高中生9245人,职高3012人;教职工10914人,在职7625人,其中专任教师6136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初中升学率超过了94%,高中教育普及程度巩固提高,高考二本以上录取人数超过1000人。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中考合格率、高考录取率、职业教育对口升学率跃居全市前列,完成13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和6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投资200多万元完成了4所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取得显着成绩,县文化馆继续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梅城文化馆和平口文化馆被定为国家三级文化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新建乡镇文化站8个、农家书屋62个,全年完成送戏下乡30多场,观众人数突破10万人。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稳步推进,图书馆工作再上新台阶,购入新图书5000多册,现有藏书达10万余册,全年共接待读者8余万人次。《陶澍全集》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出版一等奖。 九、卫生、体育、环境保护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疾病防控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切实加强了对霍乱、人禽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全县传染病总发病率为573/10万。规划免疫工作扎实有效,“五苗”接种率明显提高,达95%以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扎实开展,补种率达99%以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共建档案51.76万份,建档率58.3%,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建档10.97万份,0-36个月儿童建档4.52万份,孕产妇建档1.48万份,一般人群建档29.72万份。妇幼保健水平全面提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工作全面落实,对6766名农村孕产妇进行了住院分娩补助,补助金额206万元,住院分娩率99.6%。婚前医学检查工作开展顺利,共对5586对结婚对象进行了婚前医学检查,婚检率为70%。全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新生儿死亡死亡率为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全县参合农民达78.06万人,参合率95.86%。补偿人次达64.65万人次,补偿金额达18628万元,县统筹区域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平均补偿率为76.66%。 体育工作有声有色。安化九红羽毛球学校正式成立,安化健儿继续驰骋国际国内羽坛,田卿继2010年获广州亚运会女团和女双两枚金牌和尤伯杯世界亚军后,今年再接再励,获苏迪曼杯世界混合团体锦标赛冠军,成为我县第五个世界冠军,有望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大展身手,再创佳绩。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羽毛球、篮球、健步走、太极拳、健身操舞等晨练晚练遍及城乡,我县成功荣获“湖南省‘一县一品’体育特色项目县”称号和“湖南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县”称号。积极组织参加湖南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囊括羽毛球、龙舟比赛项目5枚金牌。体育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总占地面积42.9亩,总建筑面积约1.47万平方米,拟新建羽毛球馆、举重武术训练房、游泳池各一个,配套建设室外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五人制足球场等设施,总资达8500万元。 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加强。县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污染减排任务全部落到实处。严格环评审批和环境执法,集中开展水污染整治行动,对38家非法碱浸竹屑池予以了取缔。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完成3家单位的竣工验收,“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加强排污费征收,对应征收排污费的62家单位依法依规进行征收,全年共开征排污费267万余元。环境监测质量和数量进一步提升。共编制有效监测报告35份,出具有效监测数据2919个,其中大气监测数据885个、水质监测数据1157个、噪声监测数据904个。 十、人口、计划生育、人民生活 2011年末,全县总户数29.02万户,总人口101.7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90.51万人,城镇人口26.52万人,城镇化水平26.06%。出生率为12.4‰,死亡率为6.42‰,人口自然增长率5.98‰。 计生工作扎实推进。顺利实现“脱险进位争先”目标,被评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县共出生人口12772人,其中政策内出生1077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4.35%;落实各项节育措施16084例,其中放置宫内节育器和皮埋8397例,输卵(精)管绝育术5484例,终止意外妊娠2203例;征收社会抚养费2925万元,完成“两非”典型案例1例。在全省主要考核指标排队中,我县符合政策生育率比2010年前进8位,统计准确率前进110位。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8元,增长14.2%,增速在全市8个区县市中排名第一。其中工资性收入8680元,增长22.2%;家庭经营收入1073元,增长22.6%。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增长18%。其中工资性收入1873元,增长39.5%;家庭经营收入983元,增长-19.8%。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41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432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7%。全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10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118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8%,比上年下降5.4个百分点。说明我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向小康全面迈进。 十一、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 就业工作取得实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02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12人,“4050”人员再就业866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11.6%、104.3%、108.3%。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92人,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0.9%。社保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我县正式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全县纳入新农保的有69.7万人,目前已有22个乡镇正式启动发放工作,已有9.1万人领取到新农保养老金,共计发放资金274.8万元。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各项保险均全面完成市局下达的扩面任务,全年共新增参保22.32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2361人,参保总人数达40535人;生育保险参保总人数达21122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增参保4826人,参保总人数126979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3311人,参保总人数达37651人,参保企业达236家;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30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45.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63382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1447人,参保总人数达37200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3784人,完成目标任务的378.4%,参保总人数达19172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进一步规范。“五险”基金严格依照收支两条线、财政专户监管的制度运转,全年共征缴基金21564万元,支付各类社保基金23496万元。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征缴基金3839万元,支付基金4450万元;生育保险征缴基金251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征缴基金1480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征缴基金10374万元,支付养老金10783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征缴基金2000万元,发放养老金2100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2600万元,发放基础养老金5000万元;失业保险征缴基金546万元;工伤保险征缴基金474万元,支付工伤保险待遇38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