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花垣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11 湘西州花垣县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县财政总收入65672万元,同比下降12.2%;其中:上划中央两税30510万元;上划省级收入546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29702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45.2%。一般预算支出130635万元,同比增长13.7%。教育、医疗领域支出32295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4.7%;社会保障支出17057万元,同比增长12.0%。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436401万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18562万元,同比增长10.3%。各项贷款余额173289万元,同比增长20.1%。

全年保费收入4106万元,同比下降22.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35万元,同比下降1.9%;人寿险保费收入3171万元,同比下降30.0%。各项赔付支出431万元,同比下降58.2%,其中财产险赔款268万元,同比下降31.5%;人寿险赔款163万元,同比下降63.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筹集教育基金1200万元,落实各类助学资金3071万元。全年普通高中招生1448人,在校学生人数3679人,毕业生1038人;初中学校招生3728人,在校学生人数11411人,毕业生3940人,在校学生辍学率1.76%。普通小学招生3950人,在校学生人数26191人,毕业生443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3%。幼儿园在园幼儿7456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96.36%,位居全州第一;初中毕业考试合格率81.82%,位列全州第三。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年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2个。全年上级无偿科技资金到位320万元,县科技投入总预算205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科技三项经费预算150万元,比上年增长20.0%全年共申报各类专利22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5件;外观设计12件。专利授权34项。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3102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全年完成9个乡镇文化站和42个村农家书屋建设。2011年,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全年完成送戏下乡55场,农村惠民电影放映3419场。茶峒药王洞被鉴定为旧石器人类活动遗址。群众体育活跃,完成60个村农民健身工程、1个标准化农村体育示范点建设。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县射弩项目取得站姿团体二等奖,跪姿团体三等奖。

广播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9个乡镇3300户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启动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工程,7个乡镇开通无线数字电视,本地节目传输覆盖率提高到70%。广播电视、通信和互联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广播综合覆盖人口23.99万人,综合覆盖率为83.5%,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7.5万人,综合覆盖率为95.3%,有线电视用户达32725户。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100%,完成县人民医院应急救治综合大楼主体工程、6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30个村卫生室建设。为19.5万人建立健康档案。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全县有卫生事业机构2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妇幼保健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73人,设置病床1240张。其中,乡镇卫生院20个,卫生技术人员384人,设置病床559张。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30.8万人,常住人口28.97万人。在常住人口中,男性15.07万人,女性13.90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4.98‰;死亡率为8.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44元,同比增加1513元,同比增长11.9%;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90元,同比增加500元,增长15.2%。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311元,同比增长10.1%,其中食品支出所占比重为36.2%,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327元,同比增长11.4%,其中食品支出所占比重为47.4%,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7872人,比上年增加3560人,其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5226人。年末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711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906人,比上年增加700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县参保96959人。全县共有6744人次享受城市低保金,共发放低保金1730万元;149821人次农村人口享受低保金,发放农村低保金2125万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48367人,参合率100%。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耕地面积24.56千公顷,新增耕地312.13公顷。全县有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9000公顷。生态建设效果明显,完成省重点工程营造林和“八百里绿色行动”拓展工程任务。年末全县有林地6.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8.0%。

环保整治成效显着。2011年,全县深入开展电解锰行业污染专项整治,13家电解锰企业累计投入整改资金20000万元,通过上级部门验收。加强环境监测监测和重点污染源治理,县城区饮用水水质稳定达标。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2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1%。

初步测算,全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59899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1%,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925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5.1%。化学需氧量减少12.65%,氨氮排放减少7.55%,氮氧化合物排放减少4.88%,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8.65%,铅排放总量减少5.55%,全面完成节能减排计划。

全县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伤亡事故25起,死亡10人,伤3人,分别下降67.7%、93.3%;直接经济损失187万元。亿元GDP事故死亡人数为0.183人。荣获2011年度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国家统计局新的统计方法制度规定,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4.常住人口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的人口。按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规定,主要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