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武隆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4-10 重庆市武隆县统计局

201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旅游富民、工业强县”战略部署,超常规、跨越式推进“五大主题年”活动,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全县经济发展提档加速,经济增长再创新高,农户万元增收获实效,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6582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4621万元,增长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7695万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3508万元,增长20.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8︰36.9︰48.3调整为15.5︰36.7︰4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40.3%、54.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5、10个百分点。全县人均生产总值①24756元,增长17.9%。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778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农业商品产值101656万元,商品化率为48.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结构由2010年的56.7︰3.8︰37.3︰1.9︰0.4转变为2011年的55.4︰3.1︰39.5︰1.7︰0.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4621万元,可比价增长6%。其中,种植业94904万元、林业5167万元、畜牧业31260万元、渔业2750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541万元。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240公顷,比上年增长0.32%,粮食平均亩产230公斤。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399公顷,增长8.5%。烤烟播种面积3573公顷,比上年下降12.7%。中药材种植面积4014公顷,增长52.6%。蔬菜播种面积20558公顷,增长10.1%。全县农产品获各类认证的品牌达56个,其中获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的蔬菜品牌47个,成功实现武隆蔬菜直接供港。

年末生猪存栏35.57万头,增长1.1%,牛存栏4.46万头,下降9.7%,羊存栏12.74万只,增长4.8%;家禽存栏93.94万只,增长18.7%。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71万亩,其中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5.81万亩,机电排灌面积2850亩。新建烟水池12口,累计达到3668口。蓄水工程数量1678座,蓄水工程总库容6.31亿立方米。农村饮水达标人口25.13万人,农村自来水供水人口12.41万人,年末农村饮水安全未达标人口9.99万人。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2万千瓦,增长10.5%,机耕面积42.67千公顷,增长12.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8%。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8576吨,比上年增长6.6%。全县“一池三改”10178户,成为全市农村沼气建设示范典型。新建沼气池10718口、大中型沼气工程5座,年末累计达到43938口。登记注册的各类农业合作社458户,其中种植业216户,畜牧业135户。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户,其中市级9户。全面完成186个村9.4万余户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土地流转面积12.54万亩,增长15.1%,土地流转率达到28.9%。

以缩差共富为目标,扶贫开发取得新实效。强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有11个贫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扶持旅游接待农户1538户。创新开展远程“结亲”活动。创新建立扶贫交易市场,延长扶贫产业链条。创新建设扶贫培训阵地,在仙女山镇建成扶贫培训基地,举办各类扶贫培训15期。创新社会扶贫管理办法,按“九个一”落实社会帮扶目标责任。按“七有四通三解决”目标,完成18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完成高山移民投资625万元,易地扶贫搬迁1130人。全县农村扶贫对象总数为18130户61474人,包括扶贫户和低保户中有劳动能力的可扶持对象。扶贫户为14146户50254人;低保户中扶贫对象为3984户11220人。

三、工业、科技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85178万元,比上年增长34.8%。实现工业增加值16592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8.2%,占全县生产总值19.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3.4%,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全县工业实现入库税金18837万元,增长4.4%。其中,全县1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②完成工业总产值244100万元,增长51.7%,实现增加值87042万元,可比价增长33.5%(市上认定数)。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7023万元,增长105.3%;利税总额25633万元,增长44.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8.4%,增加36.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221.9%,提高109.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7.7%,提高1.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4.6万元/人年,增长29.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的主要行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86326万元,增长77.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总产值31666万元,增长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30063万元,下降20.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产值27478万元,增长32.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3%;新增的金属制品业总产值13638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6%。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全年本级财政应用研发资金支出1082万元,增长119.5%。获国家级科技项目1个,获市级科技项目4个。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专利申请量达613件,比上年增长8.6倍。专利授权量49件,比上年增加2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5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2件。专利进步综合指数达到85.46。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房地产开发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③1038716万元,较上年增长44.3%。其中,地方投资1013274万元,增长61%;跨区投资25442万元,下降71.9%。在地方投资中,城镇投资733922万元,增长25.8%;农村投资279352万元,增长508.7%。

从计划管理渠道看,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814166万元,增长47.9%;房地产投资205027万元,增长53.2%;其它投资19523万元。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21642万元,集体控股投资128392万元,私人控股297121万元,其它投资91561万元。从产业看,一产业投资123399万元,增长50.4%;二产业投资409602万元,增长70.5%,其中工业投资399002万元,增长66.8%;三产业投资505715元,增长27.3%。

注:2010年及以前年份全社会投资为老口径,2011年的全社会投资按新口径计算

全县在地建筑业总产值602413万元,增长23.6%,其中,注册在地建筑业总产值112764万元,增长13.1%。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1771万元,增长16.2%,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17.5%,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达16.9%,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