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邵阳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4-06 邵阳市邵阳县统计局

财政总支出200962万元,增长14.2%。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1610万元,下降11.3%;社会保障支出40857万元;增长17.5%;教育支出41545万元,增长16.7%;科学技术支出961万元,增长16.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627万元,下降5%;医疗卫生支出29681万元,增长34.8%。

金融保险运行平稳。2011年,全县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9980万元,增长1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01471万元,增长22.4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4203万元,增长20.9%;对公存款18815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08260万元,增长22.7%。其中短期贷款145349万元,增长38.37%;中长期贷款61162万元,下降1.51%;其中工业贷款13186万元,农业贷款176289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300933万元,增长24.02%;贷款余额125301万元,增长16.78%。年末存货比为100:23.1。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1145.68万元,下降0.2%。

保险业卓有成效。2011年共完成保费收入17303.58万元,增长1.2%。其中人寿保险收入13964万元,增长3.3%;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收入426.3万元,增长3.3%;财产险收入2682万元,增长0.37%。赔付额5114.95万元,增长141.4%;其中寿险给付3607万元,增长94.7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和给付102.8万元,下降18.68%。财产保险赔付1405.15万元,增长11.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有新的起色。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加强,2011年,全县国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8482人,其中女性3120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96人,增长51.2%。全县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11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138969万元,增长112.2%;实现增加值45401万元,增长113.6%。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654万元,增长62.4%;其中安排科技三项经费310万元,增长3.3%。全县申请专利64件,增8.5%,授权专利26件,增长85.7%。

教育事业不断加强。2011年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7所,年末拥有学校面积89万平方米,改造农村中小学校危房1.6万平方米。年末拥有学校257所,其中普通高中7所,171个班;初级中学48所,560个班;小学202所,1889个班。在校学生122973人,其中高(职)中生11319人,初中生34901人,小学生76753人,特殊学校在校生213人。共有女学生55896人。毕业生28952人,其中高中毕业生3671人,初中毕业生11066人,小学毕业生14215人。辍学194人,其中女性143人。特殊学校11个班,在校213人。公立幼儿园8所,全县幼儿园在园儿童12696人,比上年增长16.2%,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享受免费教科书学生人数111867人,下降9.7%。小学招生14424人,初中招生12484人,高中招生4476人。职业高中1所,24个班,教师108人。全县共有专职教师5929人,其中高级职称323人,中级职称3968人,初级职称1313人,未评职称的303人。2011年县内参加高考人数3479人,本科上线人数1511人。

九、文化、广播、体育、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11年,全县文化产业总产出26194.18万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7026.22万元,增长18%。年末拥有县级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1万册,纪念馆1个;公共文化设施18个;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2处,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2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处。乡镇文化站23个。艺术表演场所1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18个,县级电影放映队1个,农村电影放映队38个,放映电影7900场次,电影观众240万人次,电影放映收入160万元;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491场,观看农村公益电影149.82万人次。

全县现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个,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机构23个。电视覆盖人口97.1万人,覆盖率为93.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入户数5万户。

全县拥有县级档案馆1个,现有档案室11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1.3万卷(件)。

全县现有教练员12人,其中女性5人。全面健身运动参加人数0.3万人次,开展全民健身项目4项次。全年共开展群众体育活动34次,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参与人数10万人,达到国家规定体育锻炼标准人数8.8万人。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34次,参加人数3.2万人,其中女性0.68万人。参加省际以上比赛获奖牌4枚,获得全国冠军1人次。全年体育彩票发行额1400万元。

国内旅游人数40万人次,增长33%;旅游收入5300万元,增长24.4%。过夜旅游14万人次,增长30%;全年出境2400人次,增长10%。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共拥有床位2051张。其中乡镇卫生院28个,拥有床位984张。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77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862人,注册护士675人。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36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886人。医生中女性216人,占医生总数的27.8%。全县25个乡镇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89.0736万人,平均参合率为91%。全年共诊疗人数962269人次,住院80915人次,出院78936人次,治愈率87.8%;新生接生率100%。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科学计划。2011年,全县总户数264203户,总人口1039305人。其中男性540870人,女性498435人,男女性比为108:100。在总人口中,常住人口942096人。其中农业人口816316人,非农业人口125780人。城镇人口258115人,乡村人口683981人。全县城市化率27.55%。全县100岁以上老人51人,增长13.3%;其中男性11人,女性40人。2011年,全县女性初婚人数7800人,其中晚婚人数2639人。年内出生10428人,其中男婴5351人,女婴5077人,出生率10.3‰,死亡4430人,死亡率4.37‰,人口自然增长率5.93‰。全县计划生育率90.7%,节育措施落实率95%,以村为主率88%。年度结婚人数8356对,离婚1085对,补发婚姻登记545对,女性初婚人数5506人。女性绝育人数2634例,男性绝育人数575例。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县2010年末国有单位257个,集体单位42个,其他单位数35个,单位从业人员27276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166元,增长13%。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1.54元,增长14.2%。按类别分:人均工资性收入8669.55元,增长10.5%;经营性净收入1135元,下降15.9%;转移性收入1907.56元,增长2.4%;财产性收入197.79元,下降2.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1.0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281.99元,增长11.1%。其中人均交通通信支出591.29元,比上年增长0.22%;人均旅游支出63元,比上年下降59.8%;人均购房建房支出649.08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人均食品支出3650.46元,比上年增长12.8%;人均衣着支出985.4元,比上年增长15.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500.07元,增长32.3%,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百户城镇居民年末拥有:摩托车8辆,电话30部,移动电话214部,冰箱92台,彩电102台,组合音响24台,空调42台,热水器92台,洗衣机92部,家用电脑54台。农民人均纯收入3055.08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人均工资收入1279元,比上年增长14.9%;家庭经营纯收入1126元,增长12%;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650元,增长9.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0.34元,增长13.0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总支出2898.38元,增长16.2%;其中食品支出1595.4元,增长14.54%;衣着支出100.35元,增长7.69%;居住支出400.53元,增长29.3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09.5元,增长28.08%;医疗保健支出302.6元,增长19.81%;交通通信支出177.02元,增长26.9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5.27元,下降13.19%;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57.71元,增长36.2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5.04%,比上年下降1.43%。人均居住面积26.07平方米。百户农民家庭年末拥有:冰箱54台,摩托车29辆,彩电89台,固定及移动电话129部。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020万元,增长16.9%;帮助困难群众87600人,解决扶贫资金1727万元,按国家规定,以人均年收入2300元为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20.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