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传统商品销售稳定,热点商品销售强劲。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商品分类情况来看,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4.7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食品类中的水产品类、蔬菜类增幅较大,分别增长41.9%和41.2%。日用品类零售额3.03亿元,增长6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3.57亿元,增长18.2%;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6.61亿元,增长30.1%。高层次商品销售持续走高,其中通信器材类实现零售额0.77亿元,增长44.4%,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1.2亿元,增长57.5%。 按照大江风光、运河风景和水乡风情三个旅游板块布局,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新增AA级景区、四星和三星级乡村旅游点、三星级饭店各1家,2条旅游线路进入扬州大旅游圈。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5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93亿元。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8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39亿元,增长28.1%。在地方税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2.0%、18.5%、32.0%、19.3%。全区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2.99亿元,增长30.6%,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37.3%、65.0%、89.0%。在保障改善民生的同时,进一步压缩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全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1%,比上年下降9.8个百分点。 金融业稳健运行。全年实现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储蓄存款350.3亿元,增长11.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80.5亿元,增长13.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62.4亿元,增长17.8%;中长期贷款107.8亿元,增长9.5%;个人消费贷款48.9亿元,增长16.5%,其中短期个人消费贷款1.6亿元,增长82.5%,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47.3亿元,增长15.1%。存贷比50.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保费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6.49亿元,比上年增长8.6%。 八、对外经济、合作交流 精心组织参加了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成功举办了江都第九届花卉节、中国江都——美国硅谷人才交流推介会等活动。其中“两节”期间,累计邀请外商300多名,签约外资项目31个。全年实现协议注册外资额9.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3.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1.14亿美元,增长32.2%;外贸自营出口9.54亿美元,增长29.8%;实现外经营业额1.67亿美元,增长108.3%。 外贸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机械电子行业出口3.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3%;医药化工行业出口8129万美元,增长44.2%;纺织服装、鞋帽行业出口6712万美元,增长14.5%。 九、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年累计新发展私营企业3008户;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47.1亿元,其中,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19.6亿元;新注册2000万元以上企业122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33户(含增资);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注册资金到资2000万元以上)52个;累计完成民间资本总投入417.1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利用域外民资271.8亿元,比上年增长40.7%。新发展驰名商标1家,新发展着名商标7家,新设院士工作站2家,新设博士后工作站1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新增省双创人才8名。 十、城市建设与房地产业 房地产调控成效初显。全年全区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344.0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其中住宅270.21万平方米,下降5.0%,商品房销售面积109.51万平方米,下降8.5%,其中住宅105.25万平方米,下降7.5%。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了龙城路综合改造、黄山路西延、润江路(东段)改造等道路工程,芒稻河特大桥东引桥接线工程正在全面施工。着力打造了新通扬运河沿河风光带、老宁通高速两侧绿化带、龙江园等12个重点园林绿化工程,新增公园绿地面积52万平方米,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通过了住建部专家组考核验收。村镇建设工作步伐加快。2011年,全区各镇建设重点工程约40项,总投入约9亿元,已全部开工建设,部分已竣工。全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启动,7个行政村被列为省综合整治试点村并已全面展开。加强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规范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工作,新建8座垃圾中转站,3座已投入使用,其余5座基本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 十一、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年共获批国家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星火、省重大成果转化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1个,争取经费近5200万元,立项数和资金数均居扬州各县(市、区)前列。共促成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96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6人。企业创新能力显着增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重点新产品9个、省高新技术产品203个、省创新型企业20家。申请专利2809件,其中发明专利724件;授权专利87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0件。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获批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研究生工作站7个、扬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达2.39%。 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区普通中学在校人数43146人,其中,初中26826人,高中16320人,职业高中8664人,技工学校1037人,小学生在校人数4980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464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73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2%,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6.2%。 人才强区战略积极推进。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6.83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8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8%、2.2%。拥有企业科技研发平台51个,增长54.6%。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13万人,增长8.2%,从事R&D人员0.58万人,增长1.3%。 十二、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惠民活动广泛深入。为纪念江上青诞辰100周年,组织力量排演扬剧《江上青》。积极筹办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彩排现代扬剧《江姐》,开展“红色的记忆”全国征文活动,举办了“走向辉煌”美术摄影藏品联展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文化网络不断健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村级全覆盖,创建成扬州四星、三星级示范农家书屋各1家,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小纪镇被列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图书馆年新购赠图书6280册,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29.53万册,年接待读者15.7万人次。文化传承保护有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共登记文物点199处,其中2处成功申报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博物馆13件馆藏文物被定级为国家三级文物。对费密故居和侍卫府等区文保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投入专项资金对郭村镇省级文物进行修缮,文物遗迹得到有效保护。扬州毛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第三批非遗名录,丁伙龙舞被纳入省级非遗扩展名录。运河申遗工作扎实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