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德兴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主要工业产品有增有减。全市共产铜精矿含铜15.68万吨,增长14.49%。铜精矿含金6142千克,增长15.32%。电银12.69万千克,下降2.31%。异VC钠16644吨,增长0.78%。黄金2056.2千克,增长4.04%。猪鬃18149箱,增长42.94%。精制食用油3282吨,增长15.81%。铸件(不含钢球)6373吨,增长2.47%。硫酸17.36万吨,下降5.25%。胶合板2.17万立方米,增长7.29%。精制食用油3282吨,增长15.81%. 建筑业运行稳定。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83亿元,同比增长13.9%。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6家,完成产值13.06亿元,增长5.0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2.09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0.2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投资快速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63亿元,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79亿元(含德上和德昌高速公路),增长12.34%。剔除高速公路和铁路投资,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10亿元,增长4.2%。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含德兴铜矿主业及富家坞项目部投资)共有投资项目140个,其中:房地产项目13个,累计完成投资620962万元,增长4.2%。按经济类型分,其中:国有投资完成37.58亿元,下降10.2%;非国有投资完成24.52亿元,增长37.9%。按投资类型分,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6.45亿元,下降2.2%;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5.64亿元,增长195.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完成2.48亿元,增长1%。按产业结构分,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14亿元,下降34.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6.79亿元,下降11.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3.16亿元,增长56.8%。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商贸、旅游和农业等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1.31亿元,下降8.2%。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36.79亿元,下降11%,工业性投资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8.7%。 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香屯新兴产业园及硫化工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全面铺开,银山矿业5000吨技改和60万吨硫铁矿循环经济等项目陆续实施。德兴大厦开工建设,市民广场、凤凰大道、人民医院搬迁、垃圾填埋场、天然气管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凤凰湖景区建设、黄柏小流域治理、银鹿森林公园综合整治、110KV新营输变电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工程、“三区”搬迁安置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等一批民生事业项目进展顺利。交通环境迅速改善。德昌高速公路及其连接线竣工通车;德上高速、京福客专加快建设;九景衢铁路德兴段、乐德支线延伸线项目前期工作深化;投资2.4亿元的“四线一挂”工程顺利实施,德九线、店河线、坑湖线竣工通车;投资1920万元完成64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850万元实施渡改桥项目4个,农村渡改桥全部完成。 房地产开发基本平稳。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791万元,增长1%。在建项目10个,其中住宅投资1.6亿元,增长8.4%。施工面积10.95万平方米,下降63.7%,其中新开工面积8.15万平方米,下降70.1%。商品房销售面积2.14万平方米,下降78.9%; 五、国内贸易 市场消费力不断提升。全面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措施,消费需求进一步拉动。全市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28.92亿元,增长17.9%。其中:城镇的零售额实现18.95亿元,增长18.34%;乡村的零售额实现9.97亿元,增长16.5%。整个消费品市场呈现城乡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农村市场消费快速增长,增幅比上年提高3.54个百分点,比城市市场消费增幅低1.84个百分点。车市持续火爆,房市不断升温。全年共发放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补贴1147万元,累计销售各类家电3.25万台。 旅游市场初现格局。大茅山风景名胜区被授予“江西十大新旅游景区”和国家3A级景区,争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工作已完成国家住建部专家评审,并上报国务院审批。成功竞得绕二温泉资源探矿权。张潜故居、和兴古街等项目顺利推进。“农家乐”经营户达1215家,星级以上24家。 对外开放有序发展。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5个,实际进资17.5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个,实际进资8.6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50万美元,下降11.1%。外贸出口8164万美元,增长51.9%。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年客运量302万人,下降15.88%。旅客周转量28887万人公里,下降6.81%。货运量297万吨,下降6.9%;货物周转量27762万吨公里,下降7.64%。 邮电通讯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5288万元,增长28.21%。移动电话用户20.19万户,增长19.82%。互联网用户26775户,增长33.08%。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18.15部/百人,固定电话5.35万部,下降2.90%。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依托于江铜集团、中金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0.37亿元,较上年增收2.84亿元,增长16.22%。总量不仅创历史之最,并首次迈上20亿元台阶。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20亿元,增长4.55%。按征收部门划分,国税8.69亿元,增长47.03%;地税7.73亿元,增长43.26%;财政3.95亿元,下降36.50%。财政收入中来自工业的收入14.04亿元,占总收入的68%。财政收入过亿元乡镇3个,其中泗洲镇达3.63亿元。 全市财政累计支出23.41亿元,较上年增支4.78亿元,增长25.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9.15亿元,增长8.8%。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业支出分别达到3.10亿元、2.02亿元、1.50亿元和5.06亿元,四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0%。民生财政体系已基本形成,财政支出重点明确。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84.16亿元,比年初增加17.03亿元,增长25.1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3.82亿元,比年初增加6.42亿元,增长13.53%;各项贷款余额40.93亿元,比年初增加3.72亿元,增长9.66%。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市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2142万元,增长16.67%,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067万元,增长39.25%;人寿险保费收入5236万元,下降6.15%。 八、教育、文化 教育事业成果显着。全年投资1300余万元,新建校舍1.18万平方米,对32所学校校舍进行改建,消除D类危房1.16万平方米。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共投入489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实验教学装备和图书采购。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春、秋两季学生学杂费免除率均保持100%,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人数达3147人,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677人。全市共有中小学校81所,其中:中学22所,小学59所。在校学生43710人,其中:中学生14368人,小学生29342人。幼儿园达标率不断提升,全市有达标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10009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