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德兴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市、乡、村集中换届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6.15”、“6.19”特大洪灾的严峻考验,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惟德乃兴、致力转型升级,解放思想促发展、创新管理促和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全市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经上饶市统计局核定,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实现104.35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2.2%,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4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62.7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33.25亿元,增长13.6%。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31900元。经济结构保持平稳,三次产业结构为7.99:60.14:31.87。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达到20.37亿元,增长16.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63亿元,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2亿元,增长17.9%。外贸出口8164万美元,增长5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含德兴铜矿主业)14.58亿元,同比增长5.01%;实现利税6.24亿元,增长24.33%。农民人均纯收入7275元,净增982元,增长15.6%。市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885元,增长11.58%。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全部工业增加值53.93亿元,同比增长1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72%,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86%,拉动GDP增长3.89个百分点。市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大,城市品位日益提升。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土地违法行为及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清理整顿行动大力开展,违法建设势头得到遏制。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0.3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1.07,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0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3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市有各级龙头企业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8家。 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升。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5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主要人均指标水平不断提高,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1900元;人均财政收入6227元,居上饶市第1位。全市在岗职工(含德兴铜矿主业)平均工资43280元,增长21.37%;农民人均纯收入7275元,增长15.6%;全市人均年消费8841元,增长18.29%。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经济结构层次较低,税源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工业发展融资不畅、平台建设缓慢,环境不优;财政收入增幅下降,收支矛盾突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城市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农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4.61亿元,同比增长7.87%。共发放农民种粮“四补贴”资金2236万元。粮食播种面积29.62万亩,增长3.86%,其中稻谷播面26.45万亩,增长4.23%。油料种植面积5.50万亩,下降6.62%,其中:油菜播面4.86万亩,下降8.42%。蔬菜种植面积3.52万亩,下降10.7%。 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粮食产量稳定在10.09万吨,比上年增长0.30%,其中稻谷产量9.14万吨,增长0.12%。全年共出栏肉猪10.8万头,增长1.71%;年末生猪存栏8.13万头,增长3.91%。其中:能繁母猪5671头,增长5.10%。全年肉类总产量10494吨,增长2.17%,其中:猪肉产量8797吨,增长2.02%。油料总产量5936吨,增长82.25%。水产品产量8395吨,增长3.90%。 产业发展平稳推进。“德兴覆盆子”和“德兴红花油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启动全国唯一红花茶油示范基地建设,实施了源森红花茶油、瀚雨茶油两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油茶、中药材、温泉养殖、果蔬等特色农业继续发展壮大。市本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5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5家、过千万元的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8家,带动农户8000户。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着,已建成各类水库107座。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资金704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67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5.07千公顷。农机化投入753万元。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1.3万千瓦特。荣获“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市)”荣誉。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面完成“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6万亩,完成通道绿化130.62公里。连续三年荣获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综合先进县(市、区)”称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2%。主要林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油茶籽产量3100吨,增长46.23%。 新农村建设效果明显。全市67个新农村点建设共投入各项涉农资金2600多万元,改造村主干道71公里,支干道、入户便道146.5公里。拆除“空心房”201栋,改水3187户,改厕3154户,普及太阳能710户。36个村居新建了休闲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42件,安装路灯2010盏。荣获“2010—2011年度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市)”荣誉。 外出务工人员继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外出务工人数为54303人,增长11.09%,其中出省38984人,增长13.27%,占全部外出务工人数的71.79%。同比提高1.38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速平缓。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53.93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不含德兴铜矿主业,以下均同)实现工业增加值14.58亿元,增长5.01%。工业总产值63.97亿元,增长18.74%。工业产品销售率累计99.67%。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32亿元,增长16.08%;利税总额6.24亿元,增长24.33%;利润总额4.76亿元,增长35.6%,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利润3.21亿元,增长24.84%。规模以上工业用电32093.41万度,增长2.32%。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12家,过5亿元2家,过10亿元1家。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新增专利11个、商标10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园区工业相对平稳。大茅山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5.20亿元,增长21.78%;实现利税6.18亿元,增长25.4%;实现销售收入65.66亿元,增长1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