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农业、工业和建筑业 农业:全年实现农业(第一产业)增加值6.6亿元,同比增长17.7%。预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8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农业完成产值8.1亿元,同比增长21.6%,占比40.9%;牧业完成产值9.2亿元,同比增长16.3%,占比46.4%。 都市型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效益可观。2011年全区观光休闲、设施及种业总收入达到10亿元,其中设施农业总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33.3%;观光园总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31.7%;民俗旅游总收入0.8亿元,同比增长29.8%。 工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7亿元,同比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39.8亿元,同比增长21.9%;完成销售产值1129.5亿元,同比增长21.1%,实现产销率99.1%。其中,现代制造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509.2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7%,拉动其增长8个百分点;高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03.6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1%。 园区工业:2011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24.4亿元,同比增长25.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3.5%,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5.5个百分点;完成销售产值720.1亿元,同比增长24.6%。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6.6亿元,比上年下降7.7%。从重点行业来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26.5亿元,下降23.9%;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13.5亿元,跟去年基本持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6.8亿元,下降6.3%;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4.6亿元,增长3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利润3.5亿元,增长9.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1.9亿元,增长35.4%。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3.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外省完成产值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7%,拉动全区产值增长14.3个百分点。本年新签合同额196.9亿元,比去年下降5.9%。 六、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 按构成分,城镇投资3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农村投资31.3亿元,下降1.2%。 按类型分,民间投资比重显着提高。其中,国有投资107.5亿元,比上年增长8.7%;民间投资2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外商投资13.5亿元,比上年增长5.7%。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3.3亿元,下降7%;第二产业投资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工业投资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第三产业投资3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房地产开发: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7.5%。房屋施工面积达到1209.3万平方米,增长49.1%,其中政策性住房房屋施工面积40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0.2万平方米,占全区房屋施工总面积的33.6%。政策性住房新开工面积23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6.9万平方米,占全区新开工总面积的48.8%,其中住宅面积17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9.7万平方米。 七、国内贸易和旅游 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 按商品用途分,吃类商品实现零售额75.8亿元,同比增长14.7%,占比30.3%;穿类商品实现零售额7.4亿元,同比增长6.8%,占比3%;用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31亿元,同比下降9.6%,占比52.4%;烧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5.7亿元,同比增长27.7%,占比14.3%。 旅游: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1369.7万人次,同比增长7.8%。其中,住宿业接待351万人次,增长19.3%;旅游区(点)接待729万人次,增长2.4%;民俗旅游接待289万人次,增长9.3%。 全区旅游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9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住宿业实现收入24.2亿元,增长21%;旅游餐饮实现收入6.7亿元,增长13.2%;旅游商业实现收入27.1亿元,增长13.2%;民俗旅游实现收入4亿元,增长31.4%。 八、存贷款和利用外资 存贷款: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165.6亿元,比年初增加91.7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居民储蓄余额671.1亿元,比年初增加82.7亿元,同比增长18.5%。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9.3亿元,比年初增加29.9亿元,同比增长16.3%。 利用外资:2011年全区引进外商实际投资9093万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6319.5万美元,同比下降14.9%;合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2773.5万美元,同比增长89.4%。 九、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全区共有36所普通高校,大专在校生24631人,毕业生9188人;本科在校生60406人,毕业生9826人;研究生在校生15282人,毕业生5107人。 全区普通高中招生3126人,在校生8433人;初中招生4451人,在校生15361人,毕业生4640人;普通小学招生6882人,在校生48496人,毕业生4640人;幼儿园新入园幼儿5265人,在园幼儿17285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含职高)招生4746人,在校生17783人,毕业生4237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3人,在校生88人。 科技:全社会研发投入(R&D)、专利授权总量和技术交易总额位居全市前列,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和科普示范区荣誉称号。2011年,全区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4424件和217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1.6%和20.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884件和44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8.5%和69.4%。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271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5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 成功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创建全市人才工作试点区,加快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6家大学科技园区启动建设。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69个。坚持抓大扶小策略,集中实施了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三一北京制造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新培育9家上市企业,初步形成了26家央企和15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汇聚昌平、集群发展的态势。 文化:年末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分馆19个),总藏量60万册(件)。全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比上年增加17处。全区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已开放档案2.3万卷次,本年利用档案14868卷(件)次,接受档案查阅9086人次。 卫生: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848个;其中中医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0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7982张,其中医院床位7510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843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361人,注册护士3257人。全区医疗机构共诊疗807万人次。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05.36/10万,死亡率0.6/10万。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引入了北大国际医院、北京清华医院、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等5家三级医院,区医院医疗中心、华一医院南部医疗中心的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