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集中力量建设现代化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17.7%;第二产业增加值220.8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220.3亿元,增长11.3%。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34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4079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5:48.3:50.2变化为1.5:49.3:49.2。 财政:全区累计完成财政收入(一般预算)45.4亿元,同比增长27.5%。三大主体税种累计完成27.9亿元,同比增长25.2%,成为拉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增值税完成5.2亿元,同比增长17.5%;营业税完成16.1亿元,同比增长29.1%;企业所得税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22.6%。昌平区财政支出(一般预算)83.2亿元,同比增长13.1%,主要投向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房建设等惠民领域。其中,教育支出12.5亿元,同比增长30.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9亿元,同比增长37.5%;住房保障支出0.4亿元,同比增长423.1%。 全年共完成区域税收160.8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地税完成税收77.9亿元,同比增长22.2%。 就业:截止12月底,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611人,其中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0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8%。成功推荐农村劳动力就业1771人,帮扶4288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715人。加大各项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全年落实各项就业创业资金8000多万元,帮扶384人成功创业,带动871人实现就业。开展“首都高校进昌平”初选大学生“村官”活动,落实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到基地实习见习工作,昌平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8%,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再就业率达到97.6%。全年提供职业指导服务20682人次,开展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7096人。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7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7万人,增长4.6%;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万人,增长5.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4.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8%;其中农业人口20.2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36.8%,比重比上年末下降2个百分点。 全区户籍人口出生率10.98‰,死亡率5.03‰,自然增长率5.95‰。 人民生活: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669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441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9%,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3%,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 社会保障:年内以五项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达到160.98万人次;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收支规模达到52.49亿元,比上年增加11.98亿元,增长29.5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12.6万人,历年累计收缴已达4.4亿元,农村居民参保覆盖率达到95%。全年共办理养老保险参保企业职工退休核准2838人,认定工伤1217人。建立了跨年补缴审批台账,重点加大了对与买房购车相关的社会保险补缴核查力度;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系统上线运行工作,加强系统数据的筛查、比对和核实,共筛查疑似数据2668条,处理率达到100%。 三、水资源与环境 水资源:全年水资源总量3.2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5.7%。全区总用水量20942.2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用水5514.78万立方米,下降16.8%;工业用水3032.39万立方米,增长3.1%;居民生活用水5554.36万立方米,增长27.4%。全区万元GDP水耗为46.8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7%。 环境:全区污水处理量达到4162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4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30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2.5%,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0%,与上年持平;绿地面积(范围为建成区,不含山区林地)5352.7公顷,绿地率达到38.7%。生态建设成效显着,林木绿化率达到61.8%,森林覆盖率为40.3%。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集中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温榆河水系综合治理、平原生态景观廊道等一批重点项目,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及3处城市绿地公园对外开园。组建城乡环境建设委员会,城乡环境卫生秩序实现了一体化管理。新创建市级环境优美镇5个、文明生态村134个。 四、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年末全区公路里程183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9.7公里。截止2011年底,城市道路里程249.4公里。 公用事业:全年自来水销售量382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7.7%。其中,生产运营用水753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9%;居民家庭用水1794万立方米,同比下降7.8%。 昌平地区全年用电量达到48.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用电1.7亿千瓦时,增长1.2%;第二产业用电16.9亿千瓦时,增长7.5%;第三产业用电18.4亿千瓦时,增长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1亿千瓦时,增长5.2%。 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1.44万吨,比上年下降26.7%;天然气供应总量1.25亿立方米,增长19%。年末共有液化石油气家庭用户6.97万户,比上年末下降1.4%;天然气家庭用户31.56万户,增长6.8%。全区燃气管线达到573公里,比上年末增长4.1%。 全区集中供热面积3342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5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截止2011年底,全区共有客运(区属企业)从业人员1278人,运营客车436辆,客运线路42条,运营长度1154公里,客运量达10847.5万人次;货运从业人员23633人,货运业户5449户,运力15755辆,货物运输总吨位达85751吨,货运量3698.9万吨,货运周转量114667.1万吨公里。境内有轨道交通站点14个,运营里程33公里。 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11年市、区两级用于“三农”领域的资金投入达33.5亿元,比上年增加4.3亿元,增长14.7%。以“一花三果”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年收入突破5亿元,已成为昌平的城市名片。“五+三”工程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涉农贷款、农业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对口支山,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功能不断增强。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2011年北京铁人三项世锦赛等国内外大型赛事和展会,培育了温泉文化节、苹果文化节等一批特色品牌。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体育事业,新建和改造了昌平体育馆、影剧院等一批服务设施,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新建和改造了34条城市道路及区级以上公路,区内公交线路总长居远郊区县首位。推进东小口地区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北部山区行政区划调整,实行新的区镇财政体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镇街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基本完成集体经济产权、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创建了“148”农村民主管理体系,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各项改革总体走在全市前列,成功创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