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涟水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54046万元,较上年增长50.1%。其中上划中央19687万元,增长16.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499万元,增长52.7%;基金收入9109万元,增长109.0%。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财政支出91779万元,增长31.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81542万元,增长28.0%;基金支出10237万元,增长73.6%。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3824万元,增长近8倍;科技三项费用支出641万元,增长19.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5275万元,增长44.1%;教育事业费22685万元,增长15.6%;医疗卫生支出4692万元,增长20.6%;城市维护费2556万元,增长25.9%;政策性补贴113万元,增长5.6倍。 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度增长。2006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6.08亿元和25.33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22.5%和21.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8亿元,增长17.1%。资金流量大幅度增加。全年资金投放186.88亿元,比上年增长26.3%;资金回笼19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净回笼52619万元,比上年增加2386万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465万元,较上年增长6.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43万元,下降24.1%;寿险保费收入9522万元,增长3.5%。全年赔款支出3413万元,增长119.1%。其中,财产险赔款1784万元,增长85.3%;寿险赔付1629万元,下降173.8%。 八、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7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普通中学41所;在校学生17.3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2778人,普通中学在校生8.33万人,小学生7.9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6.8%;初中入学率为81.4%。全县拥有专任教师8395人,其中大学专任教师142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700人,小学专任教师4293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质量显着提高。农村中小学六有、校校通和农村中学四配套工程通过省市验收,高考本科达线数、达线率、人均分、万人上线数和中考优生数、职教对口招生数均位居全市前列。 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新增有线电视行政村57个,通有线电视的行政村达到305个,有线电视传输线路达到2591公里,有线电视用户2.6万户。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5%。编辑出版了《天南地北涟水人》,舞蹈《蒙古娃》、《丛林深处》获省演艺大赛少儿组一等奖。我县运动员在市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奖牌60枚,其中国家级金牌4枚,省级金牌8枚。为市以上输送各类运动员35名。中小学生锻炼达标率为98%。 卫生工作不断进步。全县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24个,拥有病床1281张,卫生技术人员3539人,其中执业医师735人,注册护士462人,卫生防疫人员49人;每万人拥有病床12张,卫生技术人员33人,全县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4.2%。全县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2669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4.4%。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仍须加强。全年出生13300人,出生率为12.56‰;死亡4525人,死亡率为4.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29‰。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0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3万人;年末常住人口为90.17万人。 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年末城镇三大保障覆盖面达到81.6%。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为93.7%,城镇失业保险覆盖面为97.9%,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为53.2%。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为32504人,比上年末增加6897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82779人。 人民生活稳定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719元,比上年增加1792元,增长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0元,比上年增加856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10元,比上年增加434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68元,增加411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3083元,比上年增长16%。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5.5%,比上年上升4.2个百分点;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9.1%,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91分,高于全面小康标准1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