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宝应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宝应县统计局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两个率先”为统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四个突破”的总体要求,开拓奋进,扎实工作,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基本协调的格局,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增幅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是近十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0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6.91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21.9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1.7:35.4:32.9调整为28.1∶39.6∶32.3,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387元,比上年增加95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9%。 市场物价总水平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9%。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4.5%,其中鲜菜及油脂分别上涨18.7%和22.8%;居住类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上涨4.7%和2.9%;衣着及医疗保健用品价格微升;烟酒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讯等类价格仍为下降趋势,其中:家庭设备用品价格下降6.9%。 就业和再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0.83万人,比上年增加0.5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9.42万人,减少1.93万人;第二产业13.72万人,增加2.03万人;第三产业17.69万人,增加0.43万人。年末全县在岗职工3.90万人,比上年减少0.05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76万人,增加0.51万人。年末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为4%。 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企业改制工作继续推进,有38家工交企业、37家流通企业、10家建安企业实施了“双置换”改革,共置换职工身份6200多人。宝胜科创A股上市申报通过国家证监会审核。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新发展民营企业520家、个体工商户3800户,注册资本8.28亿元。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药品、食品、土地市场等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高、大、外”项目支撑力度不够,经济发展速度与周边县市相比还不够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部分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城市化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发展差距有所扩大;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在受灾之年保持基本稳定。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棉油种植面积比上年均有所增加,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28.39万亩,比上年增加0.31万亩;棉花种植面积2.45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4.49万亩,分别增加1.53万亩和0.68万亩。粮棉油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总产量52.71万吨,因自然灾害比上年减产6.51万吨,下降11.0%;棉花总产量0.13万吨,比上年增加0.05万吨,但棉花亩产降至低谷,同比下降36.8%;油料总产量2.22万吨,增长17.6%。农业结构调整中着力优化品种,发展生态农业,实行订单生产。 林业、牧业、渔业平稳发展。全年造林面积1.01万亩,比上年增长31.7%。全年生猪出栏40.18万头,比上年增加1.82万头,增长4.7%。三禽出栏1208万只,比上年增加120万只,增长11.0%。全年水产养殖面积50万亩,比上年增加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9.56万吨,比上年略增。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土方999万方,其中圩堤加固99.7万方,河渠疏浚417万方。农业用电量3994万千瓦小时,增长91.3%。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4.83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2.7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8%。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2.61万人,新增2.71万人,增长13.6%,其中:外出劳务17.84万人,比上年增加2.54万人。“三资”开发农业取得新进展。全县农业利用工商资本及民资项目118个,投资到帐资金1.42亿元;引进外资项目8个,到帐资金385万美元。全县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等非农行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72.3%提高到76.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增长20.5%,完成工业增加值2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个体、私营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个体私营工业实现产值80.75亿元,增长19.5%,占全部工业的份额达67.3%。142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完成增加值1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重点企业支撑和带动作用有所减弱,20家重点骨干企业实现产值35.65亿元,同比增长16.2%,低于全县规模企业增幅5.9个百分点,占全县规模企业产值的比重也由上年的64.4%下降到61.3%,下降3.1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支柱行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加快发展。38个大类行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24.0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1.3%,成为我县工业第一大行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 工业经济运行质态基本良好。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4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实现利税4.46亿元,增长25.2%;实现利润2.41亿元,增长24.2%。20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61.7%。宝胜集团公司、仁恒公司、宝开集团公司、晨光化工厂、蓝宝石公司、五琼浆集团公司、德仪公司等7家重点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增幅均在22%以上。其中:宝胜集团公司年销售收入达15.25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建筑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施工产值37.5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9.1亿元,增长45.2%,完成竣工产值27.97亿元,增长79.5%。建筑业资质以上企业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4.5万平方米,增长55.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32.3万平方米,增长33.9%。“双包工程”总量增长较快,全年共承建“双包”工程面积1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