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7-31 南通市通州区统计局

南通市通州区统计局

(2011年3月12日)

2011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现代化、建设新通州”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各项方针政策,凝心聚力、积极作为,以“调结构、重文化、惠民生、谋幸福”为主线继续坚持“特色、共享”两大原则,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效能提升步伐,总量效益同步获得新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民生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整体实现新突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实力稳步增强。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4.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下同)增长12.3%。按常住人口、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53074元和48390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为8217和7493美元。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9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3.13亿元,增长12.3%,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80.47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7.61亿元,增长14.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7.95:58.25:33.80调整为7.27:56.74:35.9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2.1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区城乡统筹就业积极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0.82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29万人,新建创业孵化基地10家,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4%,连续八年控制在3%以内,基本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和谐就业、体面就业。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年末全区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27355个,新增4545个,总注册资本达778.55亿元;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户76964户,新增11295户。民营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60.5%和82.7%。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8%。全年粮食总产量51.50万吨,增长1.8%。其中,夏粮总产15.76万吨,增长3.3%;秋粮总产35.74万吨,增长1.2%。全年油料和棉花总产分别为9.23和0.75万吨,分别下降4.7%和21.1%。生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83.80万头、51.91万只和1909.2万羽。全年肉类总产量6.99万吨,增长7.7%;禽蛋产量2.76万吨,增长3.0%。全年水产品产量58072吨,增长2.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8428吨,增长24.4%,淡水产品产量8874吨,增长2.4%。

农机装备水平提升。2011年,农业机械购置投入6546万元,增长20.9%。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41.39万千瓦,增长6.4%。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1356台,其中新增93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128台,其中新增46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三麦机播面积37.33万亩,机械化种植水平达98.0%;水稻机械种植面积38.82万亩,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5.3%。三麦、水稻机收水平分别为98.5%和98.2%。

水利建设成效显着。2011年,全区农村建设高效灌溉泵站63座,高标准混凝土防渗渠道170公里。建设输水管网18公里,铺设镇村配水管道133公里。改造农村桥梁16座。完成河道疏浚119条(段),土方240万方。其中,县(区)级河道1条(段),长6公里,土方21万方;镇级河道8条(段),长24公里,土方39万方;村庄河道110条(段),土方180万方。九圩港、新江海河整治工程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重点疏浚新江海河(南段)18.6公里,疏浚九圩港(北段)13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转型稳步推进。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80.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0%。规模工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322.13亿元,同比增长18.8%。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454.75亿元,增长21.5%,比规模工业快2.7个百分点。高新占比持续提高。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4%,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成效明显。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200.05亿元,增长22.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重点企业贡献突出。全区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88.67亿元,增长19.6%,增幅比规模企业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6.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高速增长。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676.52亿元,增长22.4%,比规模工业快3.6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51.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59.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1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占比提升。全区支柱产业共实现产值1209.99亿元,增长19.4%,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1.5%,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四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12.72、35.14、43.70和138.99亿元,分别增长26.0%、45.5%、59.5%和17.7%。

建筑行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62.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4%。预计全年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688.70亿元,增长22.2%,施工面积8050.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07.0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9.7%和28.5%。全区建筑企业特级资质3家,一级资质25家,新获“鲁班奖”2项,“国优工程奖”1项,“詹天佑奖”1项。获扬子杯、上海白玉兰杯等省级以上优质工程52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不断趋优。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05亿元,增长20.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为0.59亿元、226.03亿元和86.43亿元,分别增长2.7%、17.8%、37.4%。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0.7:76.8:22.5调整为0.2:72.2:27.6。全年亿元以上项目105个,其中工业项目74个,分别增加20个和8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61.47亿元,增长68.2%,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09.19亿元,增长48.9%。

房地产投资增势不减。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13亿元,增长70.3%。其中,住宅投资18.64亿元,增长83.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95.87万平方米,为上年的2.1倍。商品房销售额26.62亿元,增长9.0%。其中,住宅销售额23.23亿元,增长10.1%;商品房销售面积54.77万平方米,增长9.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7.91万平方米,增长12.5%。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公路运输能力增强。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1589万吨,增长13.9%,公路客运量2485万人次,为上年的2.7倍;公路货运周转量达110406万吨公里,水运货物周转量29655万吨公里。建成四级农村公路350公里,完成农村危桥改造55座。年末区内公路总里程为34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公里、一级公路103公里、二级公路343公里、三级公路212公里、四级公路268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