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溧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求实务真、开拓创新,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谋创新与促发展相结合,重民生与抓经济相结合,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500亿元,达到503.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人均GDP达到66935元,比上年增长17.9%;按现行人民币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10000美元,达到10363美元。从三次产业完成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49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283.92亿元,增长11.7%,其中工业增加值257.58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85.37亿元,增长14.2%,三次产业比重由去年的7.1:57.5:35.4调整为6.8:56.4:36.8。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0.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8%。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9.9%,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双超1000亿元,分别达1300.16亿元、127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6%、26.1%;建筑业施工产值超300亿元,达3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达31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达10.4亿美元,上年增长58.6%;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5元,增长18.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1.96。 二、农业 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02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农业总产值33.90亿元,增长19.5%;林业总产值0.91亿元,增长23.4%;畜牧业总产值6.44亿元,增长21.9%;渔业总产值18.81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6亿元,增长9.5%。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充分发挥生态和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新增高效种植业9.2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5.2万亩)、增高效渔业4.25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5.99万亩,全市高效农渔业面积达77.81万亩。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省级产业园区天目湖现代农业生态园占地11.7万亩,核心面积5万亩,已建成面积3万亩,形成8000亩珍稀白茶、3000亩时令鲜果、3000亩高效设施栽培、1000亩农家乐基地;完成曹山桂花园区中心道路节点绿化及沿线美化工程。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130家,社员7.86万人;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7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55万亩;新增适度规模经营面积8.37万亩;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55个。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总量跃上新台阶。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1300.16亿元、127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6%、26.1%,实现工业利税总额119.60亿元、利润总额70.50亿元,比上年增长8.0%、8.5%。实现工业增加值257.5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56.4%。年纳税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21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元企业6家,其中申特钢铁、金峰水泥、新时代控股、上上电缆4家超百亿元;工业纳税销售收入1267.81亿元,同比增长45.6%,工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54.5%,比去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用电量达48.8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9%。 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年末全市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达327家。规模工业分别实现产值1152.0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37.07亿元、利税总额111.7亿元、利润总额66.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5%、30.2%、9.1%和8.1%。分别比全部工业快3.9、4.1、1.1和0.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的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88.6%、89.5%、93.4%和94.3%。 新兴产业发展喜人。2011年度,全市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分别是604.79亿元、596.08亿元、63.6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2%、34.7%、27.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分别达3.7个百分点、4.5个百分点、18.4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业产值增速分别达33.5%和44.3%,远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 节能降耗常抓不懈。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419.3万吨标煤,同比增5.85%,万元产值能耗0.3640吨标煤,同比下降18%。31家重点耗能企业综合能耗395.9万吨标煤,同比增4.32%,万元产值能耗0.5570吨标煤,同比下降15.37%。已完成节能监测和节能专项监察审计企业36家、已完成重点节能项目14项,淘汰落后用能设备50台(套),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完成14家,能源审计企业12家,已完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家,全面完成46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四、建筑业 综合实力有突破。全年建筑业施工产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达3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实现劳务收入116.5亿元,增长19.5%。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62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0%。累计施工面积达2605.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其中新开工面积1536.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2%;累计竣工面积1317.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1.4%。首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建筑强市”。 工程质量有突破。全年创省优以上工程25只,省级文明工地30只。江苏天力承建的武进礼合水厂工程获得国家市政工程“金杯奖”,继去年实现了“鲁班奖”零突破后,又实现了“国优”工程零突破。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16亿元,其中工业投入234.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7%和20.3%。 重点项目推进顺利。2个省级重点项目天目湖生态休闲文化创业产业园、苏浙皖物流中心二期共完成投资8.5亿元。11个常州市重点项目(含省级项目)共完成投资45.9亿元,243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3.3亿元。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高新投资增势强劲。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持续回升,我市各级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工业投资增速得到进一步提升。2011年我市工业投资完成234.16亿元,同比增长20.3%,占全社会比重75.3%。与此同时我市各级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工作要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迅猛。2011全市高新技术投资完成109.45亿元,同比增长144.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4.7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为46.7%,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3.7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