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州和静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

2012-08-19 巴音郭楞州和静县统计局

地方财政支出164257万元,比上年增长54.8%,其中:农业支出29505万元、教育支出47581万元、工资性支出42070万元。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静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95725万元,同比增长37%。全县单位存款为172691万元,同比增长7.7倍;全县储蓄存款为218521万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55%,同比增长17.3%。和静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49643万元,同比增长48.6%,其中:短期贷款月末余额84607万元,同比增长81.2%;中长期贷款月末余额65036万元,同比增长2倍。

八、科学技术、教育

科学技术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全面推开,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大。2011全县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6期,培训35000人次,印发培训材料3万份。实施重点科研项目32项,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1375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642万元。

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素质教育实施全面深化,双语教学有了质的突破。全县现有学校15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11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7437人,其中:高中生3031人,初中生440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62%,其中: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99.32%,女童入学率98.03%。全县教职工人数共计2163人,高中教师243人,其中:女教师108人,少数民族教师54人;中学教师484人,其中:女教师289人,少数民族教师197人;小学教师809人,其中:女教师630人,少数民族教师447人;全县在校学生17005人,其中:在校高中生3031人、初中生4406人,小学生9568人。幼儿园1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3所,在园儿童4602名;初中升学率91.45%,高中升学率61.8%。全县校舍总面积达215494平方米。

九、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方针,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日臻多样化、现代化,已基本形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网络以及出版物在内的八大门类的综合性市场体系。现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所1个,藏书5万册;文化站12个,村级文化室61个。2011年底我县共有各类文化市场个体经营户342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215家(包括歌舞厅、酒吧、电子游戏厅、棋牌室等)电脑网络15家、音像制品30家、书店14家、打字复印63家、印刷厂5家。文化市场从业人员213人,文化市场收入2046万元,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

全县共有有线电视转播台1座,无线电视发射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有线电视用户12000户,有线电视主干线长80公里。2011年全县共播出广播新闻5070条(汉、维、蒙三种语言),外发广播新闻714条;电视新闻5070条,外发电视新闻279条。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9个,其中:县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4个,县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局卫生监督所1个,县妇幼保健机构1个,五区防疫妇幼分站1个;全县年末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4人,其中:医生208人、执业医师108人、执业助理医师32人、注册护士15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面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县城镇学校《学生体质测量标准》普及面为100%,普及率为100%,各区、乡、镇、场学校普及面为100%,普及率为100%,全部达标率为97%以上。

十、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达19.42万人,比上年增长2.81%;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为9.09万人,占总人口的46.8%;全县地方人口14.85万人,

兵团人口4.57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4.03‰,死亡率为5.6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9‰;符合政策生育率99%。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0元,同比增加2493元,增长18.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54元,比上年增加953元,增长11.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6775元,增长30.4%。

2011年度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为19841人,比去年同期增加8768人,同比增长79.18%。其中:国有单位人数为925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8人,同比下降0.19%;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人数为225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9人,同比下降7.79%;其他经济单位人数为1036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8805人,同比增长566.24%。

十一、就业与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加强了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和安置。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统筹工作进展顺利,社会保障水平提高。能够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城镇登记失业率2.73%,2011年全县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人数2970人,其中:妥善安置270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技校生17人,复转军人21人,其他城镇失业人员2545人,城镇新增劳动力117人。社会保险保障人次为4313人,累计发放金额777.99万元。

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843人,发放基本养老金7431人,金额为12086万元;参加失业保险12986人,征收失业保险金额426.22万元,支付失业金和医疗补助人数1859人,支付失业金84.15万元;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7068人,征收保险金额465.16万元,支付人数170人,支付金额282.66万元;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5193人,征收生育保险金额295.43万元,支付人数183人,支付金额141.75万元;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4783人,收缴基本医疗保险金额4313万元,支付基本医疗保险金额1560.84万元,医保参合率为93.2%。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32433人。

全县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435人次,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878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81人,全县有各类社会福利院3家,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个,拥有床位196张,收养人;投入使用敬老院所,集中供养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达7148人。

十二、招商引资

2011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下达招商引资任务是协议引资3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不低于13亿元。截止11月15日,我县新招商引资项目61个,签约金额216亿元,完成全年协议引资任务量的618%,到位资金42亿元,完成当年任务量的323%,新签约61个项目中,上亿元项目17个;招商引进入园项目29个。按产业类别分:矿产冶金类6个、交通类2个、能源类5个、建材类18个、农牧业开发类15个、旅游开发类4个、其它类11个。签约项目中已投产项目8个、已开工项目12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项目34个、没有实质性进展项目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