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常州市钟楼区统计局 2012年5月3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挑战、主动破解难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服务强区、新城引领、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强力推进“转型升级、新城建设、民生幸福、要素保障、管理创新”五大工程,着力保增长促转型、抓项目促攻坚、强管理促服务、重民生促和谐,区域经济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成效显着,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26.51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6.5%,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以占常州六十分之一的区域面积,创造了近十分之一的经济产出,地均集约度为4.52亿元/平方公里。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59.94亿元,同比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66.42亿元,同比增长17.8%。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7%和54.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0.05:49.53:50.42调整为0.05:48.98:50.97。经济发展双轮驱动,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元,达到92296元,比上年增长16.5%。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3.21亿元,同比增长9.8%,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迈上30亿元新台阶,达到31.29亿元,同比增长15.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达到25.92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2.8%,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3.31亿元、10.15亿元、3.86亿元和1.90亿元,同比增长16.1%、-5.3%、15.6%和22.3%。全年财政总支出20.43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7.58亿元,同比增长21.2%。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6.3%。 【农业】 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有效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明显提高。全区现有农业企业2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2家、区级8家,7家农业企业获得省、市财政支持资金达305万元,创历年之最。“玉蝶牌”萝卜干生产技艺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王牌”芝麻糖制作技艺获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业】 工业经济持续增强。主动适应宏观调控形势,积极化解制约因素,着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降能耗,工业实力持续增强,运行质态明显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89.11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工业销售收入790.55亿元,同比增长17.8%;实现工业利税62.22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规模工业完成产值692.56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销售收入694.36亿元,同比增长21.5%;实现利税55.76亿元,同比增长25.0%。规模工业产值占总量的比重达87.8%。 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按照区域功能定位要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合理协调增长与转型的关系,成效显着。2011年,五大产业完成产值600.1亿元,同比增长35.3%,占规模工业比重达86.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8.9个百分点,其中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分别完成产值394.18亿元、65.99亿元和104.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30.9%和10.2%。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35.05亿元,同比增长24.2%,高出规模工业增幅2.6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突破60%,达到6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市口径),达到447.2亿元,同比增长20.5%,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64.6%,转型升级实现了新突破。 亿元企业贡献突出。深入推进“十五百亿”工业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发展水平,构筑钟楼经济发展新优势。2011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13家,比上年净增11家;超5亿元企业41家,超10亿元企业16家,超20亿元企业7家。超亿元企业实现产值625.75亿元,同比增长22.4%,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90.4%,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9.5个百分点。全区利税超亿元企业达16家。 【服务业】 传统商贸业保持繁荣。围绕提升商圈档次、做大做强传统商贸的目标,从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和改善消费购物环境两大方面着手,对南大街商业步行街和莱蒙都会商业街实现无缝对接,对金鹰嘉宏购物中心、百盛百货正方店、万博国际广场和新世纪商场扩建等项目进程长效跟踪,从而实现了全区商贸服务业的持续繁荣和各项指标稳定增长。2011年,全区商业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2.58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03亿元,同比增长17.1%,总量在全市继续保持第三。全年销售额超亿元企业54家,零售额超亿元企业24家,比上年净增5家。 现代服务业态势喜人。深入贯彻服务强区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狠抓服务业项目推进。江苏联创钟楼国际软件园、苏宁生态物流、美的安得综合物流园基地相继落户;钟楼汽车城加快建设,大众、荣威、宝马、尼桑等4S店相继建成开业;常州津通现代服务业交易中心建成运营;运河5号文化创意街区成功引进36家各类创意企业;钟楼产品交易市场服务业集聚区获省授牌。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依托现有旅游资源,强化政府引导,突破传统模式,吸引市场投入,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集旅游与商贸、娱乐、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南大街商贸休闲旅游区正式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授牌,成为全市“十二五”期间首个通过4A评定的景区,也是江苏省现代商贸休闲街区中首个4A景区。借助运河江南风情,积极打造钟楼餐饮文化,与央视七套合作,成功举办“CCTV-7阳光大道——钟楼杯”江南美食烹饪大赛,扩大了钟楼餐饮品牌的影响力。 【外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逆势上扬。面临欧债危机影响加重、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的形势,对外贸易逆势而上,同比呈两位数增长。全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5.42亿美元,同比增长27.3%,其中出口20.65亿美元,进口4.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1%、37.9%。全区有自营出口实绩的企业288家,其中生产性企业216家,外贸公司72家。从出口商品看,机电及音像设备类和纺织类商品累计出口13.3亿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4.6%。贱金属及其制品类成为今年的新增点,累计出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95.9%,占全区出口总量的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