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8-23 常州市钟楼区统计局

重点项目推进良好。按照“洽谈项目抓落实,立项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投产项目抓效益”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88亿元,同比增长7.7%;工业投入45.29亿元,同比增长0.3%。联创软件园、奔驰4S店、兆阳光能等项目如期开工。裕兴科技、索拉菲斯、迅腾电子、国光工业园等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填补了园区产业空白。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内涵发展步伐,科技创新硕果累累。2011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入20.5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9.68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高新技术产品88个、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5家。全年申请专利928件,授权专利451件,分别占全区总数的30.1%和37.7%。开发区正式被列为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二、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以“新城引领”战略为统领,以打造“魅力钟楼”为目标,紧紧围绕“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狠抓城市硬件建设和软实力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积极配合实施棕榈路西段、清潭西路等12个重点市政道路项目;建设完成棕榈路西段、云山诗意南侧道路、玉龙路大桥合龙通车;完成新冶、新庆、新龙路3条污水管网建设并投入使用。强力推进老城片区改造,促进新旧城区融合发展,编制危旧房、城中村改造“十二五”规划。全年完成拆迁102万平方米。完成10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规划。开工建设平岗星苑、芦墅新苑、东岱小区等安置小区,面积约20万平方米。

人居环境日益提升。注重市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木梳路、军工路等16条区属道路及部分市管道路周边35条支路进行综合整治。投入140余万元开展创建整治工作,改造6座公厕,更换雨污水井盖35块,更换垃圾桶106只,更新公园草皮地被植物约1.5万平方米,补植行道树80余株。完成道路修补3490平方米,道板3280平方米,疏挖管道1730米,完成3514户自然村家庭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新增绿地40.34公顷。

【水利建设】

防洪减灾保障有力。按照“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目标要求,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保安全、促发展,落实各项度汛措施,扎实做好防汛抗灾工作。区防办全年接报、处理灾情82处。投资520多万元整治险工隐患,储备足量防汛物资,为防汛抢险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环境管理】

生态创建不断深入。辖区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所有自然村通过小康家园整治验收,永红等六个街道创成全国环境优美街道。钟楼经济开发区积极争创国家生态示范工业园区,新闸街道全力创建国家生态街道。在全市“环保再行动,生态再提升”行动中,连续四年保持第一,全区创成14个省级、17个市级绿色社区,1个国家级、20个省级、15个市级绿色学校,9个省级、11个市级生态村。

长效管理不断深化。围绕“打造全市最优、全省最洁、全国最有影响之一”的城区,优化数字化城管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和责任追究机制。推进“大城管”协作,提高联动管理水平。开展全民“找差”行动,建成城管执法队伍培训中心,推行“0-1-1”问题核查模式,有序组织开展执法培训活动。城市管理由“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向“精准化、人文化、高效化”提升,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的省级测评、国家级检查。城市长效管理考评取得全市“五连冠”。

环境治理成绩突出。大力实施太湖治水、市河清水工程,巩固提升城区河道水质。对5条河道进行清淤;对9座垃圾中转站和130家企业实施污水接管,专项整治36家金属表面处理企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扩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禁止新上高排放项目,从源头上控制高污染项目进驻我区,对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淘汰常柴集团7台(套)落后产能,关闭3家化工企业,完成7家单位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1家单位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东风农机公司完成循环经济试点。全年实现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削减分别达到69.08吨、4.86吨、21.02吨、152.4吨,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减排目标。

三、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群众文化精彩纷呈。积极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展览等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群众业余生活。成功举办“第五届钟楼艺术节”和首届“青枫文化节”。开展“文明在身边,欢乐社区行”——钟楼区群众文化精品节目巡演,在全区七个街道开展21场综艺汇演、群众才艺秀和戏剧演出。全年举办“幸福广场”周周演活动36场,书画展7场,联合展览2场。

非遗保护有序开展。健全非遗名录体系,组织专家对国遗、省遗重点项目保护实效进行调研,给予指导。大力推动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工作,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广泛传习,重点培养一支中青年非遗保护工作队伍。成功举办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按季度举办非遗实物展示,为钟楼文化产业的对接、培植、推动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事业】

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创新管理机制,整合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钟楼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1年新建和改建8所小学和幼儿园,开工建设2万平方米的校园安全工程。成功组建勤业中学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新闸中学加盟勤业中学教育集团、钟楼实小和平冈小学加盟常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合理调整觅渡教育集团、花园、西新、清潭等片区的施教范围,扩大优质学校的覆盖面。发动社会力量捐资设立6000万元人民教师奖励基金,并对首批优秀教师和集体进行奖励。2011年创市优质学校1所,省、市绿色学校2所,市德育特色学校4所,市心理健康合格学校4所。

学前教育创新发展。创新突破学前教育办学模式,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素质。2011年,区财政安排近2000万元用于幼儿园的建设改造和设备添置更新,制定出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率先设立了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全区现有1个早教基地、8个指导站、12家指导点,全年开课150余场,1800多个家庭参加了早教体验课,数百户家庭尝试了早教指导中心的功能场馆。创编出版了《家庭亲子游戏50例》,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将平民化早教理念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