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嵊泗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人才强县战略积极推进。年末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20人,其中高级职称195人,中级职称1331人,初级职称1694人。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积极发展群众性文体事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两馆一院”功能充分发挥,全年共举办各类文艺活动89次,举办文艺培训班69次,举办摄影、美术、书法等各类展览11次,县影剧院共放映电影457场次,观众1.97万人次,放映收入49.79万元,并实现了3D电影对外营业放映。年末县公共图书馆藏书9.72万册次,全年图书流通量0.73万人次。年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3万户,其中有1.41万户居民完成数字电视整转,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2%。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年开展全民健身运动21次,参加人数2.3万人次。举办县级体育比赛12次,参加市级以上体育运动会8次。 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年末全县共有乡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9个。医疗机构卫生床位326张,卫生事业从业人员538人,卫生技术人员435人,其中执业医师129人,注册护士143人。渔农村卫生室17个、从业人员22人。卫生服务网络更趋完善,全县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 十、市政建设和新渔农村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长度15.35公里,排水管道长度37.52公里。全年供水总量219万立方米,日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20万立方米。进一步推进绿化工程,逐步打造园林县城。建成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87.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87.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73.8公顷,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2.4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28%。 新渔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要求,深入实施渔农民饮用水、村庄示范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和强塘固房等惠民工程,新渔农村建设成效明显。至2011年末,全县共有18个社区(包括洋山镇4个城市社区)获得渔农村小康社区称号,其中全面小康社区6个,基本小康社区8个,初步小康社区4个。菜园镇金沙社区和五龙乡的东山、朝阳社区三个精品社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村庄整治取得实效,全年共启动待整治村建设2个、已整治村建设3个、中心村培育2个,“生活污水处理、农户卫生改厕、村内主干道硬化、垃圾收集处理、村庄绿化”五个项目建设按计划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村庄整治32个,实施渔农村风貌改造8个,省级文明县城复评顺利通过,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62.4%。 十一、能源和环境保护 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上升5.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8%。全社会用电量36344.58万千瓦时(包括小洋山和宝钢用电量),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工业用电6247.79万千瓦时,增长6.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267.63万千瓦时,增长7.5%。 生态建设成效显着。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审查审批制度,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182个,县级立项项目环评率达到100%。2011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6%,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县城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6.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五年累计新增围垦成陆面积5000亩,建设完成生态廊道1000余亩,城镇景观林2620亩,沿海防护林28351亩。全县水资源总量2067.2万立方米。认真做好环境信访调处工作,共受理群众信访案件44起,处理率100%,信访处理满意率96%以上,生态环境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嵊山镇国家级生态镇申报和基湖村市级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顺利完成,高场湾村、基湖村、花鸟村等17个村被市生态办命名为市级生态村,全县顺利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称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全县现有3镇、4乡,8个居民委员会,38个村民委员会。2011年末,全县总户数30563户,户籍总人口79034人(见图6),其中非农业人口33903人,占总人口的42.89%。在总人口中,男性38640人,占48.9%;女性40394人,占51.1%。全年出生人口352人,出生率4.4‰;死亡人口616人,死亡率7.76‰;人口继续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1‰。全县迁入人口639人,迁出人口764人,机械增长率为-1.69‰。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2011年全县计划生育率为98.69%。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155人,帮助3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解决就业困难人员185人。年末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5%。共有2287名渔农民接受了培训,新增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6人。年末从事第一产业的渔农村从业人员12520人,比上年增加115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渔农村从业人员14459人,比上年减少343人,占全部渔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3.6%。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21元,比上年增长12.2%(见图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从县城居民收入的构成来看,除财产性收入比上年下降14.5%外,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呈增长态势,分别比上年增长9.8%、35.1%和24.0%。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99元,比上年增长17.9%(见图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1.75:1缩小为1.67:1。县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152元,比上年增长13.0%;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194元,增长15.7%。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6]分别为37.9%和45.5%。县城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8.49平方米,保持上年水平;渔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2%。 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733人,其中参保职工15997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30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132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3175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8011人。年末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40115人,参保率95.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健全。年末全县共有低保户779户,低保对象1357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206户、361人,渔农村低保对象573户、996人。全县共有敬老院4所,社会福利院1所,共有床位217张,收养96人。全县77户困难家庭实现脱贫。年末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5.89%和100%。 社会和谐程度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县安全生产三项指标持续“零增长”(不包括水上交通运输),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3起,死亡(失踪)9人,直接经济损失158.19万元,同比分别下降8.33%,50%,7.65%,未发生一起3人以上较大事故。全年全县发生群众集体上访39批次、502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批次下降20.4%、人次下降9.4%。平安建设成绩突出,连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县”称号,2011年我县“平安浙江”建设满意率为99.91%,比上年提升了0.37个百分点,再次位居全市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