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景东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8-19 普洱市景东县统计局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奠定“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调整结构和培育支柱产业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和城镇带动四大战略,全力以赴“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2010年,面对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各种困难,全县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测算,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28817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降低1.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584元,比上年增加974元,同比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085万元,同比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64620万元,同比增长23.5%。第二产业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4197万元,同比增长21.7%,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423万元,同比增长27.9%;第三产业增加值95465万元,同比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6.3:20.3:33.4调整为44.5:22.4:33.1,一、三产业分别下降1.8、0.3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4.0%,44.3%,31.7%,分别拉动GDP增长3.0、5.4和3.9个百分点。

2010年,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39842万元,比上年增长25.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868万元,比上年增长27.0%,增幅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其中:国税征收收入累计完成3705万元,同比增收623万元,增长20.2%;地税征收收入累计完成11097万元,同比增收1584万元,增长16.7%;财政征收收入累计完成8066万元,同比增收2661万元,增长49.2%。

分税种看:增值税完成3593万元,增长17.5%;营业税3159万元,增长13.8%;企业所得税236万元,增长18.0%;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775万元,增长11.2%;烟叶税完成3923万元,增长10.5%。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烟叶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1%。

预算支出执行良好。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14932万元,同比增长23.7%,增幅比上年降低33.7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107万元,同比增长1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6215万元,同比下降15.8%;农林水事务支出为24439万元,同比增长76.8%;教育支出为22196万元,同比增长26.1%;医疗卫生支出为11903万元,同比下降2.7%;交通运输支出为9712万元,同比下降14.2%。

2010年,两电站实现增殖税14489万元,增收2577万元,增长21.6%,其中:大朝山电站实现增值税9823万元,同比增收1593万元,增长20.7%;漫湾电站实现增值税5206万元,同比增收984万元,增长23.3%。

市场物价持续上扬。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指数为106.9%,同比上涨6.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6.8%,同比上涨6.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106.5%,同比上涨6.5%。

二、农业

2010年,我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给小春粮食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全县上下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赴,积极应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烤烟、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不断发展壮大,确保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全县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9071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农业产值87629万元,增长11.2%;林业产值47266万元,增长12.7%;牧业产值51075万元,增长5.1%;渔业1549万元,增长4.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194万元,增长11.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8085万元,增长6.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62535万元,同比增加23523万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91元.增加428元,增长14.0%。

二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实现双增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61.67万亩,同比增加8381亩,增长1.4%,粮食总产量达13.68万吨,同比增收4129吨,增长3.1%,其中,小春粮食15101吨,同比减收8503吨,下降36.0%。人均所得粮食368公斤,同比增加9公斤,增长2.5%。

三是主要农业产业发展喜人。茶叶面积206182亩,同比增长0.4%,茶叶产量7101.5吨,同比增长11.1%,实现产值6391万元,同比增长16.5%;蚕桑面积52299亩,同比增长7.9%,蚕茧产量1790.6吨,同比下降15.5%,实现产值4767万元,同比增长8.0%;烤烟面积80350亩,同比增长15.4%,烤烟产量24.01万担,同比增长11.1%,实现产值17831.7万元,同比增长9.5%;甘蔗面积34950亩,同比增长8.7%,甘蔗产量130690吨,同比增长5.6%,实现产值3676万元,同比增长16.1%;核桃面积508231亩,同比增长94.3%,核桃产量4138.4吨,同比增长8.4%,实现产值10346万元,同比增长12.9%;松脂产量19371.3吨,同比增长7.4%,实现产值15497万元,同比增长48.2%;

四是畜牧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肥猪出栏277774头,同比增加14965头,增长5.7%;牛出栏27022头,同比增加1063头,增长4.1%;羊出栏59860只,同比下降2159只,减少3.5%;家禽出栏208.37万羽,同比增加10.34万羽,增长5.2%。全县肉类总产量达25582吨,同比增加1480吨,增长6.1%,禽蛋产量达738吨,同比增加32吨,增长4.5%。

三、工业和建筑业

今年以来,受多种工业品价格持续回升的拉动,县内工业生产一直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96105.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32.2%,增幅比上年降低2.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7186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8%;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完成2423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

全县规模以上主要工业产值主要表现为“三增长两下降”,三增长:林产工业实现28992万元,同比增长38.5%;矿产工业21801万元,同比增长1.4倍;电力工业6725万元,增长23.2%;两下降:纺织业实现产值6286万元,同比下降4.7%;制糖工业6034万元,同比下降4.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6266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838万元,增长96.9%,利税总额为467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0万元,增长4.9%。

主要工业产品呈现“四增五减”态势。四增:松香5751吨,增长88.8%;人造板95644立方米,增长49.4%;酒精981千升,增长16.0%;水泥120300吨,增长5.5%。五减:精制茶50吨、原煤41855吨、生丝220吨、食糖12818吨、发电量8105万度,分别同比下降87.8%、36.2%、33.1%、14.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