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宁洱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8-19 普洱市宁洱县统计局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以来,面对持续干旱和复杂多变的县内外发展形势,宁洱县委、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年经济工作目标任务,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县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市人民政府下达和县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4221万元,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1.3%,增速比去年加快0.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383万元,增长0.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379万元,增长34.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6224万元,增长27.4%,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1155万元,增长4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6459万元,增长4.9%。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79.2%和18.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8.9和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1.5:26.2:42.3调整为今年的26.9:34.5:38.6。人均生产总值1161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提高,股份制经济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6466万元,同比增长13.4%,成为支撑宁洱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2010年末宁洱县全社会劳动者人数113025人,比上年末增加1522人,同比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劳动者75057人,比上年增长1.2%;第二产业劳动者13405人,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劳动者24563人,比上年增长2.7%。全县在岗职工9799人,同比减98人,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6942人,同比减少9人;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333人,同比减少2人;其它单位在岗职工2524人,同比减少87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2342人,比上年末增1592人;乡村从业人员90884人,比上年增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二、农业

今年以来,在遭受干旱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小春作物减产的情况下,县委、政府采取“小春损失大春补”等有力措施,加大大春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植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茶叶、油菜、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烤烟、咖啡、蚕桑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有效的促进了农业增长,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科技推广、村级公益事业和农村水利建设等工作得到了加强,确保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全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9434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实现增加值60383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4256万元,增长7.8%;林业产值21732万元,增长17.9%;畜牧业产值24352万元,增长1.9%;渔业产值1227万元,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81万元,增长2.9%。

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9.21万亩,比上年增加10.23万亩,增长35.3%,其中小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7140亩,下降5.4%;大春作物种植面积324915亩,增长48.5%。

特色产业和林业生产加快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把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烤烟、茶叶、咖啡、蚕桑、水果、生物药材等特色产业产量明显增加,产值提高,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松脂产量达6624.4吨,增加240.6吨,增长3.8%,实现产值7287万元,增长1.3倍;紫胶产量17.8吨,增长44.7%,产值36万元,增长44%;烤烟产值6321万元,增长24.2%;毛茶产值10930万元,增长6.7%;咖啡产值6657万元,增长10.9%;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2010年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233公顷,零星植树25.62万株,全社会木材采伐量15.50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1.8%。森林覆盖率达74.04%。

畜牧业和渔业发展势头总体较好。今年以来,虽然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上升,但是生猪存栏、大牲畜存栏和山羊存栏均保持平稳,肉类总产上升,效益提高。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县共有18座水库,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水库总容积量为2380万立方米,水利工程年供水量7499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为14.7万亩。2010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620万瓦特,比上年增长7.0%;有大中型拖拉机1414台,小型拖拉机1787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64台;年末施用化肥2727吨,比上年增长0.6%,使用农用塑料薄膜265吨,比上年增长5.2%,农药施用量95吨,比上年增长1.1%;农村用电量54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

2010年末有农村劳动力资源数95593人,劳动年龄内82171人,全县乡村从业人员90884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72704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80.0%;从事工业、建筑业人员8390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9.2%;从事三产业(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人员9790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10.8%。

三、工业

工业生产突出加快发展主旋律,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狠抓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经济运行调节等重点工作,在林业、茶产业、矿产、电力等主要行业的拉动下,全县工业经济进一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48万元,完成年初计划13.32亿元的112.8%。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6065万元,增长15.5%;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795万元,同比增长25.0%;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2271万元,增长15.0%;轻重工业均实现快速增长。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60352万元,增长20.9%。

林、茶、矿、电四大支柱产业“三增一减”。其中林产工业产值29980万元,同比增长14.4%;矿业工业产值34740万元,同比增长16.0%。精制茶产值24476万元,同比增长39.8%;电力工业产值18750万元,同比下降3.9%。

工业产品产量呈现“七增三减”态势,部分产品增速明显。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5355万元,同比增长39.4%,利润总额为1548万元,同比增长89.3%;产销率86.87%,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与去年同期下降,1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6家,比去年同期家减少5家,亏损面37.5%,亏损额1019万元,下降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