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2)
金融保险业:金融业运行状况良好。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4亿元,增长5.5%;贷款余额50.5亿元,增长13.9%;银行现金收入403亿元、现金支出414亿元,分别增长2.7%和7.6%。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18435万元,增长1.7%,其中,财险收入6448万元,增长16.4%;人险11987万元,下降4.7%。 四、城市建设管理 城市建设:2010年,全市在建工程96项,建筑总面积100.5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工程55项,建筑面积49.08万平方米;跨年结转工程41项,建筑面积51.38万平方米。在建房产开发项目39个,开发建筑面积97.5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4.63亿元。 道路及公共设施维护:新建改造道路20.6公里、人行道板18万平方米,铺设给水管线11公里、排水管线17公里、供热管线6公里、燃气管线10公里,新增改造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 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56万吨。对街道两侧绿化采取乔灌结合方式,共补植花卉、树木9万株。公园、广场、绿地共栽种花卉2.96万株。安设完成城市景观雕塑13座。新建消防水鹤9个,维修8个。 保障性住房建设:我市已实现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低保家庭的应保尽保。累计保障1371户,共计发放租赁补贴402.5万元,正在实施保障1299户。 五、市场监管环境保护 市场监管:全市工商系统查扣违法食品6000多公斤,捣毁2处“地沟油”加工黑窝点,取缔无照经营35户,捣毁食品制假售假黑窝点18处。2010年共受理各类消费者咨询951件,申诉459件,举报112件。其中外籍消费者咨询咨询48件,申诉26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49.2万元。 环境保护:2010年,我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9年分别减少排放60吨和224吨。持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推进节能减排”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木材加工园区大气污染、餐饮业油烟噪声、小洗浴热水炉烟尘达标排放等热点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排污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举措,生态市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超过330天。环境监测站被自治区授予全区唯一的“县级示范站” 六、社会事业 教育:全市现有幼儿园18所,小学14所,普通中学13所,其中:初级中学8所、高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 发放助学贷款18人9.51万元,为内大满洲里学院262人次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131.79万元,风险补偿金9.88万元。普通中学专任教师共计1093人,其中研究生11人、本科910人、专科158人、高中毕业14人。小学在校学生9509人;当年毕业生2159人;专任教师841人。2010年当年初中毕业学生参考率100%。 文化:市博物馆免费开放,夏季平均每天接待观众近百人。图书馆图书和期刊流通数2.7万册。歌舞团完成各项接待任务60余场,举办了慰问环卫工人、解放军官兵专场演出15场。 体育:2010年举办了首届大力士冠军赛、首届国际足球邀请赛、首届国际冰球邀请赛等特色赛事,电脑体育彩票累计销量1380余万元。 卫生:全市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116518份,建档率47.73%,非户籍人口建档16105份。“六苗”接种率达96.64%以上。系统落实儿童保健和孕产妇保健专项方案,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6.3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6.38%。全市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29起,核实29起。查处非法行医案件2起,罚金6000元。查处无证经营的公共场所2户,罚金1500元。 科技:确定了科技计划项目11项,争取到自治区科技项目6项。荣获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举办了第七届满洲里中俄蒙科技展,展区面积2万平方米,设高新技术产品展,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及特种车辆展,汽车配件及机械设备展,外贸商品订货会4个主题展会。参观洽谈的国内外客商达3万余人次。共签署了各项合作协议96项,协议金额达21.6亿元。 广播电视报刊:全年共播出汉语新闻8460条,蒙语新闻960条,俄语新闻960条。各类社教专题7920个。飞越城市52期。电台全年播出时间6052个小时。 全年在中央电视台发稿6篇(条),播出专题片2部,在内蒙古电视台共有78篇稿件被采用,呼伦贝尔发稿146篇。满洲里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49条,中广网发稿146条,在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发稿230条,在内蒙古电台发稿380篇(条),完成了《全国文明城美丽满洲里”2010春节晚会》的全程录播。 七、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居民生活 人口:年末全市总人口30万人,常住人口25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为168325人(公安口径),总户数72266户,男女性别比例为50.6:49.3(总体为100)。按行政区划分,市区人口为68500人,扎区人口92130人,东湖区7533人。全年出生1235人,全市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为111: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15‰以内。 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2449人,增长5.8%,全市养老保险费收入16645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93167人,医疗保险费征缴完成7409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30141人,工伤保险费征缴完成351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45040人,生育保险费征缴完成396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774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45028人,失业保险费征缴完成2536万元。 再就业:举办各类培训班126期,培训学员577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2681人,农牧民工培训305人),培训后就业2386人,培训就业率89%。201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386人。帮助191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50”人员再就业10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9%。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430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48万元,发放小额贷款3071万元,带动1220人就业。 劳动保障执法:监察用人单位323户,涉及劳动者19815人;为3008人追发工资789万元。督促25家用人单位为2369人补缴社会保险费14万元,为2033人补签劳动合同,接受日常投诉案件73件,法定期限内结案率100%。依法受理劳动争议案件775件,其中立案484件,案外调解174件,不予受理78件,去年累积未结案39件,今年累积未结案29件,涉及当事人545人,涉及经济标的862.78万元,结案494件,结案率94%。 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有低保对象4287户、8831人,低保标准提高到290元,全年支出低保资金2593万元,人均补助水平242元。2010年全市共实行医疗救助937人次,发放救助资金82.8万元。救助624名贫困大学生,支出救助资金4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