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02亿元,同比增长21.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5.8%,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企业被认定为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宏康公司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被省政府表彰为先进民营企业;山锅集团图形商标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科诺型钢集团冷弯型钢、鲁能机械装载机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鼎新冷却器、华岳玻璃、泰山日出酒业认定为山东省着名商标;泰山石膏获省优秀节能成果奖。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截至2009年末,全区121所小学在校学生6.39万人,教职工3652人;28所初中在校学生2.1万人,教职工1706人,5所高中在校学生1.1万人,教职工1103人。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学生的优秀率大幅提高,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小学和初中巩固率分别为100%和98%。全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提高到400元,初中提高到600元。2009年共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4528.53万元,同比增长16.4%。全区共有8.46万名学生享受到政府的免学杂费政策,为8.21万名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为1110名学生发放了寄宿生活费。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今年,区电影公司组织26个电影放映队,深入各行政村放映公益电影3278场,观众达84万人次。区电视台保证每天播出16个小时,电台播出18小时,区电视台自办栏目达到10多个,电台自办栏目28个。全年投资1600余万元,架设有线电视主干线450余公里,支干线310余公里,整改线路十个乡镇100个行政村,铺设地下管线30余公里,架通有线电视村168个,新安装入户2万余户。《岱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资料汇编》编纂完成。再添五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山泥塑”成为我区第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工作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219处,其中,新发现115处,复查104处。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21所(不含计生机构、村卫生室和门诊部,下同),其中医院2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新建成粥店街道堰岭、泰龙、堰北、董家庄和天平街道的南黄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年末实有开放床位1302张,卫生技术人员2187人,其中:执业医师564人、助理执业医师190人,注册护士605人,药师(士)141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甲型H1N1流感、麻疹、手足口病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今年向市级以上体校输送注册运动员60余人。竞技比赛捷报频传,在山东省百县篮球比赛泰安赛区比赛中获得季军;在市第十七届运动会上获得青少年组总分第四名,金牌总数达到49枚,超出上届16枚;我区选拔输送的4名运动员进入全运会决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冯慧慧获得女子全运会柔道57公斤级银牌,改写了我区全运会及以上运动会奖牌零的历史;韩增峰获得了全运会男子古典式摔跤96公斤级第五名的好成绩。体彩销售工作有了新突破,销售总额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达到1507万元。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 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据公安年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区户籍人口90.06万人,其中,男性45.42万人,女性44.64万人;全区共出生6478人,死亡人口7406人,自然增长率为-1.03‰。在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15.16万人,占总人口的16.8%;18-60岁的60.08万人,占总人口的66.7%;60岁及以上的13.13万人,占总人口的16.5%。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区在岗职工4.1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2.23万人。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369元,增长18.0%。其中,企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09万元,增长27.1%;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40万元,增长6.3%;机关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36万元,增长6.6%。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78元,增长11.3%。其中,工资性收入2546.68元,增长14.4%;家庭经营性收入3113.39元,增长4.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53.23元,增长10.3%。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1373.96元,增长4.7%,恩格尔系数41%。农民各项消费中,家庭设备、居住、娱乐教育文化、衣着支出分别增长4.4%和27.6%、12.4%、和17.3%。达到351.86元、576.04元、383.85元和257.29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0.47平方米。 就业社保成效显着。全区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8689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突破4.2亿元,增长33%。其中,企业养老保险达到1.4亿元,增长15.4%,机关养老保险(含失业)达到1.95亿元,增长43.3%,企业失业保险达到639万元,增长15.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达到6761万元,增长60.0%,工伤保险达到399万元,增长28.0%,农村养老保险达到3911万元,增长43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到0.04亿元。各项社会保险扩面7.6万人,发放社会保险金3.26亿元,基金滚存结余4.95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67.16万人,常住人口参合率达99.6%,行政村覆盖率100%,受益农民达183万人次,报销金额6389万元,当年基金使用率达到95.1%。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09年末,全区17处敬老院全部达到省级院标准,其中6处达到省一级院标准,拥有床位2200张,年末在院五保对象2059人。城市低保保障线标准由每月230元/人提高到了260元/人;农村低保保障线标准由每年900元/提高到了1000元/人。全区新增城市低保153户、291人,新批农村低保户2083户、4371人。全年发放城市低保金384万元,城市低保覆盖率达了到2%;发放农村低保金1906万元,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3.5%。全年发放五保供养资金532万元,五保集中供养标准达到了每人2300元/年,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每人1400元/年。 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建立了首席技师制度,88名技能拔尖人才分别被授予省市区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和技术能手。实施新技师培养计划,培养新技师150名,全区技师总量790名;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600多名技能人才取得了高级技工和技师职业资格;实施“技能扶贫计划”,479名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全年共培训各类人员20073人,技能鉴定368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