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8-08 泰安市岱岳区统计局

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牢牢把握“工业立区服务业兴区”的发展战略,科学务实,全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区国民经济逐季恢复,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实现企稳回升,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呈现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总量企稳回升势头明显。2009年,全区经济总体发展回升势头明显,经济发展好于预期。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9.32亿元,增幅逐季回升,按可比价计算,一季度增长8.7%,二季度增长11.4%,三季度增长12.9%,全年增长14.2%。从产业发展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56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88.25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66.52亿元,增长15.5%。三次产业由原来的19.3:48.2:32.6调整为18.3:46.6:35.1,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GDP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0995元。

服务业发展加快。2009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5.1%,拉动全区经济增长5.5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39.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从一季度的11.5%逐季上升到全年的15.5%。钢材大市场、光彩大市场、泰山国际汽车城等重点市场运营良好,北宋蔬菜批发市场列入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全国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北方车辆获山东服务名牌称号,钢材大市场年销售收入突破140亿元,成为全省十大专业商品交易市场之一。

民营经济稳定发展。2009年,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9.43亿元,增长15.1%。完成税收6.84亿元,增长14.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8.4%,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2009年末,全区个体户发展到1.34万户,从业人员3.7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3.4%,注册资金3.67亿元,增长19.8%;私营企业发展到2109户,增长9.9%,注册资金30.17亿元。

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全区共普查法人单位4287户,产业活动单位2051户,个体户52317户。通过普查,全面调查了解了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布局。第二产业中,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45家,其中采矿业10家、制造业233家、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家;资质三级以上建筑企业44家;第三产业中,服务业企业349家,行政事业单位282个,社团组织812个。初步掌握了全区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了全区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为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信息依据。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经济全面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部分骨干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比较繁重;招商项目产业层次低的问题依然存在;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2.57亿元,实现增加值34.56亿元,增长4.8%。全年粮食总产量55.59万吨,增长3.6%,连续7年获得丰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保持全省先进水平。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继续增长,全年蔬菜产量236.29万吨,增长2.9%;肉类产量5.41万吨,增长17.4%;禽蛋产量3.86万吨,增长5.6%;牲畜存栏稳定增长,2009年末,全区大牲畜存栏5.79万头,增长8.2%,其中,奶牛存栏3.45万头,增长12.2%;生猪、羊存栏分别达到23.3万头和31.71万只,分别增长12.8%和2.3%;家禽年末存栏544.6万只,增长19.1%。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区新增有机蔬菜面积0.8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面积33.85万亩,全区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分别达到了6万亩、47万亩和60万亩;新增高值田面积3万亩,冬暖式大棚总量突破6万个;符合农业部“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的村达到67个。

林业、渔业稳步发展。全区完成造林面积2.14万亩,其中,新增人工造林合格面积1.94万亩。培植市级以上村镇绿化先进单位66个;新建农田林网4万亩,新建绿色通道135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9.4%。全年水产品产量3310吨;网箱养殖面积达到13亩,休闲渔业面积达到600亩,生产各类苗种2500万尾;全区赤鳞鱼养殖面积达1600平方米,年存鱼量达5万余尾。

农村基础条件继续改善。2009年,全区村村通自来水、通公路、通有线电视率分别达到98.0%、99.0%和95.0%。铺开实施4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户用沼气池4000个,总数达到2.2万个,直接受益农民5万余人。全区兑付良种补贴资金1149.3万元,其中,小麦良种补贴520万元,玉米良种补贴625万元,棉花良种补贴4.3万元。核实发放小麦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4375万元。截至2009年底,农机总动力达到82万千瓦,增长8.7%;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4.1亿元,增长18.4%,全区拥有大中型农用拖拉机9800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500多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40台,其他配套机具1.6万台(套)。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09年全区工业实现增加值74.65亿元,增长16.8%,拉动全区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4.9%。25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6.14亿元,增长16.5%,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5.79亿元,增长16.0%;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0.35亿元,增长13.2%。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全年实现增加值48.0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7%;股份合作制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增幅达到78.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逐步增长。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增长态势。其中,石膏板全年产量4.17亿平方米,增长32.6%;钢材产量51.19万吨,增长18.7%;棉布产量0.87亿米,增长6.3%;原盐产量43.21万吨,增长4.9%。

规模工业企业效益回升向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4.35亿元,增长17.7%;实现利税23.62亿元,增长28.1%;实现利润15.54亿元,增长34.3%;应收账款5.87亿元,下降18.7%;产成品5.46亿元,下降28.1%。全年产品产销率99.7%,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1家,其中,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和过5亿元的企业个数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6家和1家。截至2009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3家,同比增长44.4%;亏损企业亏损额0.38亿元,同比增长91.3%,亏损额增幅较年初缩小160.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