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8-08 泰安市岱岳区统计局

2002年,全区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加快发展,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初步测算,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9.38亿元、26.71亿元、14.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增长1.9%、16.7%和1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26元,比上年提高391元,增长9.9%。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8:43.3:22.9调整为32.1:44.3:23.6,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上升1个和0.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10.6%的经济增长率中,第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7.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民营经济发展迅猛。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招商,运用多种渠道引资,全区共引进各类项目347个,到位资金22.96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建设工业园区、培植骨干大户为突破口,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全区民营企业发展到697家,比上年增加22家,增长3.3%;注册资金4.82亿元,增长19.3%。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2578户,注册资金1.37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为27.1亿元,增长29.9%,上缴税金1.14亿元,增长43%。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对外经济影响力低;财政紧张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转变;一、二、三产业比重不尽合理;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企业规模偏小,缺乏龙头支柱企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偏大,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

二、农业

2002年,全区围绕建设农业强区奋斗目标,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各业所占比重为:农业占69.1%、林业占7.2%、畜牧业占23.0%,渔业占0.7%。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全年播种面积60272公顷,比上年增加3870公顷;油料播种面积为6014公顷,比上年减少516公顷;蔬菜、瓜类播种面积59288公顷,增加905公顷。

林业生产发展平稳。全年共造林2483公顷,其中用材林735公顷,经济林1678公顷,防护林70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7150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6713公顷,育苗面积1118公顷。

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椐抽样调查统计,全区年末牛存栏为9.26万头,同比减少0.05万头;生猪存栏49.12万头,增长15.33%;羊存栏64.50万只,增长4.42%。全年肉类产量6.29万吨,增长8.5%;蛋类总产量3.55万吨,增长6.3%;奶类总产量11359吨,增长104.8%。

渔业发展平稳。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020吨,增长0.5%。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60.45万千瓦,增长11.6%。其中农用排灌动力24.30万千瓦;联合收获机830台,增加110台。农村用电量13557万千瓦时,增长3.5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8429吨,下降9.8%。年末耕地面积64109公顷,比上年减少1986公顷。

三、工业

工业生产增势明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3亿元,增长20.5%。工业产品产量多呈增长趋势。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现利税1.11亿元,利润0.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10.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5.5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7.63%,比上年下降0.9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43.36%,比上年增长4.2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逆指标)62.83%,比上年下降4.7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30次,比上年增加0.0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2.29%,比上年增长0.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6929元/人,比上年增长10.82%;产品销售率98.46%,比上年增长0.67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显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1.18亿元,同比增长66.8%。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35.1%。总投资中,城镇投资7.64亿元,同比增长43%;农村投资13.54亿元,同比增长84.2%。

建筑业规模扩大。初步测算,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91亿元,增长19.7%。全区资质四级以上建筑企业43个,完成施工产值15.64亿元,增长11.0%;实现利税1.16亿元,增长15.4%;实现利润0.41亿元,增长7.6%。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60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公里。公路密度91.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905万吨,比上年增1.7%;货物运输周转量2.8亿吨公里,与上年持平。

邮电通信业增势强劲。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417万元,同比增30.3%;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547万元,增15.7%。程控交换机容量达到154784门,新增21090门。

六、国内贸易及对外贸易与合作

消费市场平稳。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424万元,同比增长8.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1792万元,增长12.4%;餐饮业零售额9377万元,增长18.9%。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38.30亿元,下降10.7%。

对外贸易扩大,利用外资成效显着。在对外贸易中,全年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增长45.7%.年末利用外资项目达41家,其中新签利用外资项目7家。本年合同利用外资额764万美元,下降25.7%;本年实际利用外资额954万美元,增长86.0%。

七、财政金融

财政实现收支平衡。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5189万元,增长17.3%。地方财政总支出36220万元,增长4.4%,其中灶内支出33781亿元,增长4.4%。

金融存贷规模扩大。2002年末,除农行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54亿元,增长16.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93亿元,增长13.5%。

八、科学技术

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发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家,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家;新发展高新技术产品86个。申报国家专利29项。获市科技进步奖7项。十大农业科技园建设顺利,引进蔬菜、林果、畜牧新品种30个,推广应用新技术4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