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苍南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中小学校安工程全面推进。2011年,校安工程总投资2.2674亿元。其中加固重建开工面积33.5万平方米,占规划总面积的99.8%;竣工面积28.8万平方米,占规划总面积的85.8%。民族中学迁建工程现已投入1168万元,龙港高级中学迁建工程已投入1304万元,龙港职业技术学校改扩建已投入1300万元,龙港镇第十三小学新建工程已投入622万元。同时,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建档案室,按规定对全县中小学校舍基建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全面掌握中小学校舍安全信息,确保每一所学校、每一座建筑都有完整系统的校舍安全档案。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切实实施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市“139富民攻坚计划”,推进我县教育现代化进程。2011年,全县加大信息化配备力度,加快建设先进的学校数字环境,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装备投入6000多万元,共建设5所数字化学校,63个计算机教室,28个校园网,25所智能广播系统,创建市级信息化达标学校43所,全县中小学生机比达7.5:1,教育信息化工作多次受省市表彰。建设20个学校图书室、31个学校实验室,配备30所学校音、体、美设备,生均图书增加1.5册。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开发一体化应用系统平台,实现校讯通;开发完成苍南教育智客网微博平台和苍南教育智客网手机微博;组织开发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和学校端数字化校园系统。组织信息化教育高级培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真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首次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补助资金480万元;实施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专项7项,下达补助资金105万元;首次获批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科技型企业6家、省农业科技企业5家、县科技型企业11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家,新认定县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7家。今年6月,县政府与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了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苍南工作站,为我县企业与上海30多家高校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 专利工作成效明显。组织开展了打击专利侵权和假冒专利专项行动,全面兑现专利奖励政策,获得省、市专利奖励资金18万元,安排县本级专利专项62.6万元,培育专利示范企业3家,确立专利产业化项目3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提升,今年全县专利申请数达971件,其中发明专利53件、实用新型专利361件、外观设计专利557件;专利授权数达777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235件、外观设计专利532件。培育县专利示范企业3家,有3件专利被列入县专利产业化项目。 年末实有专业技术人员1504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327人,中级职称6371人,初级职称6796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新县图书馆于9月30日对外开馆营业;县文博馆于6月28日开工建设,目前已投入2500万元,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于6月18日对符合条件的用户进行全面转换,目前已转换用户2.4万多户,完成网络双向改造覆盖6.3万户,合计投入4935多万元,推行政府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完成了45个单位、2242台电脑配备正版软件的招标采购和发放工作;广播电视进渔船工作已完成150艘船只的安装。 文化惠民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了县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和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艺术节2个月期间开展了14场晚会,10项比赛,3个展览等系列活动),积极举办民俗文化(全国文化遗产日、“蒲韵流芳”蒲城民俗文化节、温州杨府候王信俗文化学术研讨会)、诗歌创作与朗诵等特色系列活动,大力开展主题文化下乡演出151场次,放映农村数字电影7865场,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设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12处、修缮5处、陈列展览3处、编制保护规划4处,新增省级文保单位7处;3处文保单位已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评审,待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市场行政监管保持高压态势。重点开展“扫黄打非”、知识产权、印刷业、娱乐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努力营造平安、健康、有序的文化消费环境。 年末全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3个。 全县有卫生机构627家,其中医院11家,卫生院36家,个体开业诊所80个。年末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081人,其中医生2062人。全县医疗机构病床2044张,平均每万人有病床15.53张、医生14.38人。医疗机构全年诊疗病人579万人次。全县农村建有村卫生室449个,社区服务站42个。 全县已参加新农合人数达92.34万人,参合率96.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达360元。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人口覆盖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96.73%和76.12%。 全民体育活动场所持续改善。县体育中心已投入5663万元,县航海俱乐部预计于本月底开工建设,县体育运动学校于9月份顺利开学,并已开工建设塑胶跑道等训练设施;新建体育健身苑点70个、篮球场70个,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体育设施全覆盖。新创建省级体育强镇1个,全县省级体育强镇总数达到8个。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部门统计2011年末,我县户籍总人口131.6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69.16万人,女性人口62.49万人,男女性别比由上年的109.04:100上升至110.69:100;其中非农业人口31.11万人。在户籍人口中青少年人口、中青年和老年人口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9.9%、67.1%和13.0%调整为19.2%、68.2%和12.6%。全年出生人口(户籍登记人口)24544人,其中男性出生13277人,女性出生11267人,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7.8:100;死亡人口(户籍注销人口)9668人。 全县当年人口计划生育率84.87%(当年出生加往年出生补报计划生育率82.11%);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84.78%,下降1.21个百分点。计生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30.70,同比下降10.44个百分点;二孩及以上性别比173.61。二多孩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仍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关键问题。 全县城镇职工9.50万人,比上年增长11.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不含私营)38193元,同比增长4.4%。其中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430元,同比增长5.7%;事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6777元,同比增长2.7%;行政机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7195元,同比增长8.0%。 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55元,同比增长14.4%。人均生活费支出20455元,同比增长6.3%;其中食品类支出8430元,同比增长18.0%,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7.1%上升为41.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53.28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