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嵊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全市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2.73亿元,同比增长23.12%。完成4个绍兴市级全面小康示范创建村、5个绍兴市环境整治示范创建村的项目建设;完成85个省待整治村和275个市级专项整治村的整治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千万工程”20个优秀县市之一。“越剧寻根甘乐带”“名人圣地黄金带”列入绍兴市美丽乡村示范区创建,黄泽镇、下王镇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乡镇。累计完成村内主干道路硬化129公里,新建无害化卫生公厕171座,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池520立方米、分散式污水处理池3500立方米,新种植绿化苗木近4万多株,新配置垃圾收集箱(桶)750只。分解落实农房改造任务,全年完成农房改造6312户,其中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完成332户。累计完成16个村1300多户农房测绘工作,登记发证663户。开展农家乐提档升级工作,全年实现农家乐营业收入1.07亿元,直接从业人员1660多人,1家农家乐经营户被评为省“三十佳”农家乐经营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99亿元,增长17.9%。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3.36亿元,增长18.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9.63亿元,增长17.3%。据全市限上单位统计,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保持稳步增长,粮油、食品、烟酒类增长12.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4%,日用品类同比增长12.2%。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势良好,文化办公用品类21.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5%。受国际金价上涨及其投资保值效应影响,金银珠宝类零售增长56.1%。全市8家汽车销售企业实现销售额6.68亿元,增长23.6%。 商品市场交易活跃。积极拓展市场,市场交易继续保持活跃繁荣。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50个,成交额63.04亿元,增长3.9%,其中消费品市场45个,成交额62.44亿元,增长3.9%;生产资料市场5个,成交额0.60亿元,增长3.5%。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活力彰显,年末成交额超亿元市场3个,实现成交额50.13亿元,占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比重高达79.5%。其中中国领带城和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超20亿元。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谋求实效。全市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力度,成功举办第四届电机展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合同利用外资1383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72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1%和4.4%。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8只,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8只,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只。利用市外境内资金24.7亿元,增长21%。总投资2.3亿美元的浙江中工机器、3亿元的央企中国空分设备的国家重大能源装备项目、3.15亿元的央企中国大唐新能源投资的西白山风力发电项目、1亿元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的养殖基地项目等相继落户。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16.60亿美元,增长18.1%。其中出口总额15.45亿美元,增长23.9%,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摩洛哥。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12.09亿美元,增长35.1%,占出口总额的78.2%;加工贸易出口3.37亿美元,下降4.5%,占出口总额的21.8%。从出口产品结构看,领带服装占据主导地位,出口8.05亿美元,增长36.4%,占出口总额的52.1%;电器厨具出口3.76亿美元,下降7.9%,占出口总额的24.3%;机械电机出口1.31亿美元,增长58.2%,占出口总额的8.5%。嵊州盛泰色织科技有限公司出口额比上年增长3倍,总量跃居全市第二,是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进口总额1.15亿美元,下降27.6%。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市年末公路里程2134.72公里,其中国道131.11公里,省道74.49公里,县乡道805.86公里,通村公路1122.68公里,通村公路占公路的比重达到52.6%。全市年末汽车拥有量49577辆,营业性客车729辆,客座11839座,全年公路客运量249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5031万人公里;营业性货车4532辆,吨位14048吨,全年公路货运量1053万吨,货运周转量106583万吨公里。水运货运量156.06万吨,周转量22190万吨公里。 旅游事业加快发展。绍兴温泉城一期全面试营业,成为嵊州旅游龙头。2011年全市总接待游客405.53万人次,增长22%,旅游总收入33.35亿元,增长21.9%。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00.2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2.32亿元,分别增长21.2%和21.9%;接待入境游客5.2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596万美元,分别增长27.6%和23.1%。年末共有星级宾馆6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新开业的保罗大酒店正在评定中),全年客房入住率为68%,住餐营业收入17775万元,其中客房收入4091万元。全市年末旅行社15家,其中三星级2家。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实力稳步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30.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79亿元,分别增长24.5%和27.6%。财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5.03%,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增长20.78%,企业所得税增长22.52%,增值税增长18.99%。财政支出坚持民生福祉为先,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3.18亿元,增长16.99%,其中用于民生事业支出17.47亿元,占新增财力的85.7%。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成功引进中信、浦发两家商业银行,增加银行存款1.88亿元,贷款1.85亿元。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4.52亿元,增长13.4%,当年新增42.4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97.84亿元,增长17.1%,新增28.8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255.29亿元,增长13.4%,新增30.20亿元,受货币政策影响,本年新增贷款比上年少15.51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家、绍兴市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全年共立项各级科技项目268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6项,国家星火计划4项,国家创新基金5项;省级项目133项,其中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132项,区域块状经济专项1项。新批省科技中小型企业15家,申报待批12家;新批省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级专利企业1家,绍兴市级专利企业7家,绍兴市科技创新企业7家,绍兴市科技创新平台2家;新认定各级各类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平台23家,其中省级3家;新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2家;科创中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孵化5家。全年专利申请量为840件,其中发明专利151件。 教育事业跨越发展。我市成功创建剡湖、北漳、通源、王院、竹溪等5个乡镇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全市创建率达85%,创建省标准化学校57所。实施普高国家助学金制度,1600位学生享受119.99万元资助。6311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入学,其中公办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454人,占总人数的54.7%,免除学杂费、借读费、教科书费等近230万元。重点实事工程进展顺利。投资3500万元、24班规模的城南幼儿园和投资5000万元、36班规模的城西小学先后动建,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开发区中心幼儿园投资近1亿元全面完成“校安工程”三年任务,加固、改造、新建校舍32.5万平方米;投资800万元启动学校食堂提档升级工程,投资150多万元改造44所农村学校饮用水工程;投资140多万元建成20个灯光篮球场;投资100多万元新建1所中心村幼儿园,改建9所中心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保持稳定。高考重点上线565人,上线率比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职上线471人,提高4.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6%,高于绍兴市平均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10个百分点。开展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市职技校成立了首个职业教育集团。央视《快乐戏园》聚焦我市越剧教育,拍摄14集在央视连续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