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嵊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8-01 绍兴市嵊州市统计局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越乡文化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制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深化“农家书社”内容建设,全面提升乡镇、街道文化中心档次,抓好浦口、黄泽文化中心和五大集镇图书分馆建设,浦口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大楼正式启用。结合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60多场次。着力打响越乡文化品牌,成立“嵊州·中国越剧艺术传承基金”,越剧艺校折子戏《打金枝·闯宫》获中国非遗博览会特别表演奖,出版大型电视节目文集《万紫千红总是春》,拍摄完成电视纪录片《舞台姐妹》(十集)。着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组织承办全绍书法大展、商敬诚九十华诞书生联合画展、钱法成回乡书画展、首届嵊州·中国肖像漫画大赛等,以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启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成立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根雕艺术现场创作大赛,组织民间工艺企业参加2011中国(浙江)非遗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全国性展会,获得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数字电视转换工作顺利推进,完成整转7万多户。

卫生事业再创佳绩。全市全面建立三级医疗服务体系.设计床位1000张,占地190.5亩,总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总投资9.58亿元新医院项目动工兴建。新改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58家、村卫生室79家、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30家,配备流动车8辆,完成全年任务的107.7%,“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实现。完成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68万份,建档率达92.8%。新农合支付改革成效明显。门诊、住院均次费用“双下降”。住院均次费用7907元,下降2.02%;门诊均次费用为57.86元,下降10.64%。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群众对基本药物的接受度逐步提高。门急诊和住院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30%、25.5%,减少药品费用约5737万元。开展“三清二建”农村垃圾专项整治活动,浦口街道、石璜镇1000户中央农村改厕项目顺利完成。积极开展卫生创建,创建绍兴市级以上卫生村9个,绍兴市级以上卫生单位6个。

体育事业发展上新台阶。全国最大的县级围棋馆——嵊州市围棋馆落成。组队参加2011年中国·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活动,获优秀组织奖;顺利举办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天乐杯”中国围棋名将争霸赛。推进游泳进课堂,2000名小学生学会游泳。

十二、环境和安全生产

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我市全面完成污染减排任务,被环境保护部授予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达79.34%,同比提升3.82个百分点。新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和国家级生态村1个,6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街道)考核验收,2个社区通过了省级绿色社区的考核验收。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开展全市废旧轮胎炼油、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整治工作,对全市10家非法建办的以废旧轮胎原料炼油的污染点彻底取缔,2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实施断电断水处置,1家制革企业实施停产整改,12家电镀企业作出停产整改。开展“蓝剑三号”行动推动曹娥江水环境管理,完成沿江36家企业的42个排污口整治任务。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市境内的长乐江、澄潭江、黄泽江各支流水质基本能稳定在Ⅲ类以上水质,达到了地面水Ⅲ类水质功能要求。饮用水源地南山湖水质在Ⅰ、Ⅱ类水平,水质基本稳定。

节能降耗任务目标顺利完成。全市工业企业主动调整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成效显着。全市292家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为234288.39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44%,单位产值能耗0.0622吨标准煤,同比降低18.00%,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8.6%。规上工业企业共消耗原煤265396吨,同比下降0.06%,其中电煤(发电厂用煤)196989吨,增长4.62%,;非电煤68407吨,下降11.48%。全社会用电量为18.87亿度,增长12.0%,其中工业用电量为13.34亿度,增长12.5%。

安全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412起,同比下降26.82%,死亡85人(占全年控制指标89人的95.51%),同比下降2.30%,直接经济损失274.1万元,同比下降3.72%。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96起,同比下降27.21%,死亡81人,同比下降2.41%,直接经济损失127.913万元,同比下降1.91%;工矿企业事故4起,同比持平,死亡4人,同比持平,直接经济损失112万元,同比持平。火灾事故12起,同比下降14.29%,无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4.18万元,同比下降19.20%。无水上交通事故。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控制有效。据市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11年末全市总户数26.64万户,户籍总人口73.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97万人,农业人口55.4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4.5%和75.5%;男性人口37.90万人,女性人口35.5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6%和48.4%。全年出生5152人,人口出生率为7.01‰;死亡5539人,人口死亡率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3‰(出生死亡按人计局口径)。全市迁入3498人,迁出2723人(不包括市内变动),迁入多于迁出775人。2011年末全市暂住人口5.99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7.3%。

居民生活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36124元,同比增长12.8%;人均可支配收入33553元,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45元,增长17.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002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10元,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37.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4平方米。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我市继续加大智力项目引进力度。引进人才总数4256人,其中硕士和副高职称以上人才11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3人,外国专家6人。上报国家和省外智引进项目计划11项,执行完毕5项。组织各类招聘会共计46场次,其中人才招聘会21次。组织企业赴上海、武汉等外地招聘活动18次,引进外来劳动力5130人。接待单位2100余家次,推出岗位3.2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3万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全市的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195人,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121%,395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任务目标的116%,城镇登记失业率3.0%。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共16650人,完成111%,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919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12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2150人,培训后向二、三产业转移3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