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高邮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开放型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健快速增长。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城乡市场均保持良好增长。城区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4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对外贸易步伐加快。全年进出口总额3839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出口3116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9%。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双黄鸭蛋节暨撤县设市20周年庆典,总投资60亿元的康博新材料项目一期工程实现当年开工当年试产,重组建设的沿海集团特种材料项目一期工程有望明年上半年投产,总投资30亿元的国信天然气热电项目成功签约。全年协议利用外资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8%;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123.58亿元,同比增长11.3%。参照招商引资政策,多渠道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完善信贷担保体系,新建小额贷款公司2家。成立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协会,引导企业开展互助转贷业务。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49亿元,比上年增长42.1%。人均财政收入5606元,比上年增加1335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5.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16亿元,比上年增长42.9%。 金融信贷总体稳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7.13亿元,比年初增加27.4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72.43亿元,比年初增加20.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2.96亿元,比年初增加20.89亿元。新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7家;朝阳、双兔、浩明、日兴4家企业顺利申报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1.73亿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七、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加速推动。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从2.3%提高至2.5%,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8.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150个,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获批专利授权52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个、行业标准4个;新增注册商标506件,创成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着名商标4件、省名牌产品4个。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新建“两站两中心”25家,其中院士工作站1家;各类科技创业园孵化面积增至1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90家。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70个,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0名。省道路照明灯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批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XX%,提高XX个百分点。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顺利接受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落实学前教育专项补助经费,扶持学前教育发展。高考成绩再创佳绩。 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投入1927万元新建、改造校舍4.01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全年送书下乡20万元、送电影进农村3396场、送戏下乡80场,建成农村文化广场120个。周末大舞台、“珠湖之波”赛歌会、“七夕”系列活动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创成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市。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获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优秀奖。成功举办市第四届运动会。创成全省有线电视示范市,整转有线数字电视18万户。 卫生事业统筹推进。全面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获得国务院医改办充分肯定和推广。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创成省级卫生村10个。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城乡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成功举办市第四届运动会。 九、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成效显着。强化企业监控,全年淘汰落后用能设备318台(套),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7个,单位GDP能耗下降3.8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关闭“三高一低”及“五小”企业14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通过省级验收。有效整治35家涉沿企业和4家小高炉企业。组织实施减排项目7个,减排化学需氧量1135.6吨、氨氮211.5吨、二氧化硫207.5吨、氮氧化物57.7吨。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朱家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完成主体建设。疏浚县乡河道47条、219公里,完成土方385万方。全面启动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改造城区后街后巷33条。加强规划管理,拆除违法建设3.4万平方米。健全“门前四包”责任制,野广告、毁绿种菜、渣土运输、城区人力三轮车等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生态环境显着改善。加快推进沿河、沿路绿化工程,新增造林1.7万亩,其中成片林1万亩。大力开展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98%以上。推进三垛西大桥断面达标工程,确保北澄子河水质稳定达标。进一步巩固提高秸秆禁烧、还田及综合利用工作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8个、循环经济项目4个。加大涉铅、化工、电镀、光伏等行业环保专项整治力度,关闭“三高一低”和“五小”企业15家,淘汰落后用能设备300台(套)。狠抓总量减排,实施总量减排项目7个,确保减排化学需氧量700吨、氨氮40吨、二氧化硫50吨、氮氧化物46吨。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有效控制。2011年末全市总户数26.48万户,户籍人口82.06万人,比上年减少0.02万人。出生人口5178人,出生率6.31‰;死亡人口6743人,死亡率8.22‰;人口自然增长率-1.91‰,比上年增加0.65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74万人,比上年减少0.47万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城市化水平达46.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5.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4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8273元,比上年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78元,比上年增长17.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77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10449元,比上年增长18.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41元,比上年增长15.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混结构住房面积45.08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08平方米和4.58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