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高邮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务实奋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市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97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45.63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06.4亿元,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951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65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49.9:32.8调整为17.1:47.9:35;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6.7%。 物价水平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3%,涨幅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全年食品类价格上涨6.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5.9%,衣着类下降9.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9%,交通和通信类上涨5.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6.7%。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9410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167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3%;全行业用电量16242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6%,第一产业用电量787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6%,第二产业用电量13980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8%,其中工业用电量13792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4%,第三产业用电量1475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8%。 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通报情况,经常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18件,满意或基本满意率100%;办理政协委员提案217件,满意或基本满意率100%。受理政府公开电话、市长信箱信访8630件(次),办复率99.6%。“六五”普法全面启动,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802件。新一轮建制村撤并工作成效显着,全市建制村由278个减少至179个。优化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推行并联审批,扩大“三集中三到位”,90%行政审批事项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部门对窗口行政许可授权率达80%,全年办理各类事项14万件。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总产值91.66亿元(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不含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农业产值3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林业产值1.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牧业产值16.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6%;渔业产值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37亿元,比上年增长49.5%。粮食单产和总产再超历史,实现“八连增”,全年总产量85.55万吨,比上年增加5.6万吨,增长7%。 现代农业加快转型。新扩高效农(渔)业面积9.37万亩,其中设施农(渔)业面积5.47万亩。高邮鸭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苏邮Ⅰ号”蛋鸭配套系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41个、总数达865个。在12个村开展土地流转整村推进试点,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5.4万亩、总规模达69.4万亩,占耕地面积60.5%。新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扬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21家,列扬州市首位。新增农业“三品”52个,扬州鹅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乡镇“五有”农业服务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新一轮经济薄弱村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全面启动。 农村面貌不断改观。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模式不断健全,邮仪线、马横线、澄营线、周八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有力推进。新建通村公路25条、36.3公里,农村危桥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首战告捷,改造危桥205座。在菱塘、三垛两乡镇开展镇村公交试点。高邮灌区九期改造工程通过省级验收。有效灌溉农田面积和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重分别达91.8%、70.8%,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7万亩,占耕地面积35.4%。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不断巩固提高。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16800座、农村户用沼气池850座。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3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7%。“两新三主”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493.4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6%。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23家、总数达到146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企业5家。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9.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9.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3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实现利税75.1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利润41.5亿元,比上年增长44.1%。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2%,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工业“四大战略”,华富储能等3家企业启动上市程序。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9%。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弘盛集团特级资质顺利就位,新增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1家、二级4家,完成建筑业企业总产值3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荣获省建筑强市称号。承接高层建筑达904幢,其中超高层建筑150幢。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0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1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3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城镇规模以上项目投资12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农村规模以上项目投资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房地产开发投资1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第二产业投资140.76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40.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5%和26.5%;第三产业投资54.32亿元,比上年增长34.8%。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2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23.4万平方米,新增入园项目265个。建成净土寺塔广场、中国鸭文化博物馆。珠光路全线贯通,秦邮路、金桥路、蝶园路改造出新,通湖东路东延、海潮东路东延、佳醇路、花湾路等道路竣工通车,城区道路体系日臻完善。S333先导段及跨京杭运河大桥全面竣工,高邮湖特大桥顺利合龙;S237先导段全线贯通,11.68公里的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北澄子河新王、南圩大桥建设有序推进。建成运河东堤风光带南延段、新河南岸风光带、盐河风光带,城区新增绿化面积57万平方米。城市商务大厦主体封顶,供电公司指挥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