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金湖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金湖县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积极谋求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等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在全市率先建成小康县奠定了基础。 一、综合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50.92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50.94亿元,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463元,增长24.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2011年全县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6.5︰41.7︰41.8,首次形成了“三二一”产业格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3.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3.1%和53.4%;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1.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2011年新增私营企业686家,新增注册资本14.28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3068家,新增注册资本5.84亿元。 生态县建设成效显着。坚持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执行环保优先政策,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污水排放在线自动监测系统高效运行。预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3%、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5%。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创建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管护模式。2011年,黎城已通过国家级生态镇验收,戴楼、前锋等8个镇通过了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现场考核验收。 城乡创业、就业统筹推进。出台一系列稳定和促进创业、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全年举办大型企业招聘会8场,为企业选送员工5000多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70人;“4050”困难群体就业人员310人;举办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840人次,其中: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2620人次;举办创业培训1140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9%。 城市化进程推进加速。县城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建成了以“出水荷花”为主题的荷花广场,启动了淮河入江水道南堤大型滨水风光带改造工程。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0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53公里,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年末我县城镇人均道路面积18.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1%。年末全县城市化率为45.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3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农业增加值(现价)20.10亿元,增长14.7%。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增产增收态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8.28万亩,粮食总产量50.02万吨,比上年增加0.77万吨,增长1.6%,其中夏粮18.73万吨,下降0.3%;秋粮31.29万吨,增长2.7%,油料作物由于种植面积减少,产量比上年下降12.2%。 林牧渔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新造成片林面积0.18万亩,植树株数13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20.6%。牧业生产继续回升,全年生猪饲养量20.06万头,比上年增加0.93万头,增长4.9%;家禽饲养量508.6万只,比上年增长0.8%。肉类产量1.43万吨,增长5.4%。 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增设施农业2.5万亩,累计达到7.4万亩,比重提高到11%。全县高效渔业面积13.1万亩;全年建成1个省级、3个市级农业园区,新建4个渔业示范基地和6个畜禽养殖小区,建成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个,被省确定为全省首批、淮安唯一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县。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8.8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7.97万亩。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7.2万千瓦,大中型联合收割机2345台,水稻插秧机2168台,秸杆还田机械2870台,水稻机械化种植达82.4%,被授予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富农惠农支农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力度。建设农桥74座,疏浚县镇河道47条,整治村庄河塘19个村,启动白马湖退围(圩)还湖工程,退围(圩)还湖3.2万亩,湖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新建沼气服务网点5个,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568户。完成农村饮用水安全二期工程,新建农村公路68公里。加快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设,当年新增集中居住户1485户。2011年实现村集体资产性收入3904万元,新化解村级债务1249万元。全年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43个,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67期,参训人数4.49万人次,其中有190人通过了国家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152名技术人员与3620户科技示范户结对指导,带动7万农户开展科学种植、养殖。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43.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1.77亿元,比上年增长40.1%。(注:规模工业企业是指开票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工业重点行业支撑显着。机械制造、仪表线缆、新型建材等六大重点产业实现产值206.96亿元、销售收入200.97亿元、利税总额12.86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3.3%、93.6%和94.9%,分别比上年提高0.4、0.4和0.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2011年全部工业开票销售15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6.3%,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118.8亿元,同比增长35.3%,其中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25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实现利税13.56亿元,增长30.2%,其中利润9.13亿元,增长27.8%,产品出口交货值17.59亿元,比上年增长34.5%。 工业载体发展迅速。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汽摩配产业园、石油机械产业园、科技创业园、宜兴经济开发区金湖工业园快速推进。新建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厂房42.8万平方米;建成市级镇工业集中区4个;市级重点村创业点35个。 全年工业用电量6.1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9%。 建筑业有升有降。由于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进一步显现,对建筑业产生明显影响,2011年,全年建筑业总产值22.74亿元(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下降14.8%,竣工产值10.36亿元,下降59.6%,工程结算收入20.89亿元,增长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势头较快。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扩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各民生工程的投入,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其中: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56亿元,增长21.6%。在城镇和农村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本年施工项目21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9个。第一产业投资完成0.45亿元,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9.0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3.17亿元。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3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5.6万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46.4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