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金湖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文化和卫生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届荷文化高层论坛、第十届中国金湖荷花·美食节、央企·金湖联谊会等大型活动,秧歌艺术团赴韩交流,荷花·美食节荣获中国十大节庆称号,金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百强县称号,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发展的目的。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50平方米。有线电视用户9.4万户,城乡有线电视门樘入户9.02万户,广播电视双入户率达80%。创建省有线电视“户户通”县工作通过考评验收,成为淮安市第一家户户通有线电视县。 医改工作成为新亮点,卫生服务提到新水平。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率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镇村卫生院(室)全部实行药物零差率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患者出院实现了即时结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开展。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孕妇预防出生缺陷、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食管癌早诊早诊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县人民医院迁建、县妇幼保健所迁建等工程,建成金南、塔集2所惠民医院,5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了省标准化卫生室评估验收。市级健康促进行动示范镇、市级健康单位、市级无烟单位等创建工作,都顺利通过市爱卫会考核验收,全县卫生系统被省文明委命名为全省文明行业。 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7个,其中医院2个,标准化卫生院1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9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582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5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362人,注册护师328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61人。初步建立覆盖全县、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综合调控和管理进一步加强。2010全县年末总户数(公安户籍)13.01万户,总人口35.9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2.4‰。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全市首家通过“十一五”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验收。 优化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0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预计为29372元,比上年提高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30元,比上年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82元,比上年增长14.6%。 民生保障日益加强,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坚持和谐发展,实施惠民工程。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5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补贴42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160元。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3000元、2600元。尊老金发放实现城乡一体化。对集中、分散供养的孤儿分别按每人每月1000元、600元标准发放生活费。建成残疾人康复培训活动中心,对城乡一级重度残疾人分别按每人每月100元、50元标准发放护理补贴。安排各类教育救助金1000多万元,惠及学生5万人次。开展“爱心爸爸”、“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困难家庭,构建和谐社会,使人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住有所居”。 平安创建迈上新台阶。加快健全调解机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平安金湖”、“法治金湖”的创建再获佳绩。基层民主建设被确认为省村民自治模范县,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实现双拥模范县“五连冠”。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相对于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产业质态还需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的外向拉动力不足;相对于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富民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难度较大;相对于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速,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公共服务不够均衡。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以“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为总目标,大力实施强县、兴镇、壮村、富民“四大工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有效投入、突出转型升级、突出统筹发展、突出民生改善,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的跨越发展。 统计公报部分指标为预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