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东海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1年,东海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幸福东海”的奋斗目标,抢抓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机遇,扎实开展“重大项目集聚年”、“园区经济提升年”、“惠民工程实施年”、“干部激情创业年”活动,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实现了“十二五”精彩开局。 一、综合 全县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调整。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5%。第一产业增加值45.4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16.44亿元,增长18.9%,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99.86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83.81亿元,增长15.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5:45.6:33.9,调整为18.5:47.4:34.1,二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21239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为25845元,分别增长12.9%和16.4%。 城乡就业统筹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641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12011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9471人,创业培训1637人。年末全县从业人员65.4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3.39万人,第二产业20.51万人,第三产业21.57万人。从业人员继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调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上年的39.8:30.2:30,调整为35.7:31.3:33。 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1.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3.5%。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4.57亿元,增长65.3%,实现销售收入249.4亿元,增长66.5%,实现利税总额26.9亿元,增长96.5%。民营经济投资156.43亿元,增长16.5%。新增个体工商户6014个,年末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17382个,注册资本12.99亿元,个体从业人员3.25万人。新增私营企业1147家,年末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4318家,注册资本92.2亿元,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58万人。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设,有效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引进高产优质新品种,加强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和防治体系建设,粮食生产实现了大面积平衡增产,再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5.2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5%,粮食总产量109.39万吨,增长5%;油料播种面积9.74千公顷,下降0.4%,油料总产量4.38万吨,增长12%。 高效农业加快发展。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高效农业千亩连片创建活动。重点培育、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生产大户,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种植业和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推进蔬菜、花卉等集约化、设施化生产,以农产品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已成为区域性现代农业示范引导基地、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基地、经营方式的探索基地、农副产品的展示集散基地。东海县桃林镇生态蔬菜示范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29千公顷,其中新增设施农业面积4.19千公顷。建立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点10个,采集土壤样本1021个,对采样地块进行GPS定位,完成采样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2042份,化验分析4800项次,累计完成耕地质量与建设数据12393个。检测农产品样品6938批次,合格6682批次,合格率为96.31%。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16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20个。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8个,面积达122.8万亩,种植业“三品”品牌达185个。县农检中心通过畜产品扩项认证,成为长江以北县级唯一一家可以检测农、畜产品的综合性中心。 林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成片造林2675公顷,继续封山育林2933公顷,建设农田林网14667公顷,四旁植树673.9万株,建设林业生态旅游点1个,完成村庄绿化示范村29个。新发展苗木花卉基地667公顷,其中在驼峰乡、山左口乡、双店镇、南辰乡和桃林镇等地新增鲜切花日光温室4000余栋,发展花卉基地面积467公顷,新建连云港市赤岸绿化公司育苗基地66公顷,桃林镇银杏园67公顷。年末花卉种植面积4800公顷,全年鲜切花产量47000万支,盆栽植物300万盆,观赏苗木14200万株,食用与药用花卉480吨。果品产量8.43万吨。 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量分别为74.17万头、3.19万头、9.74万只和673.1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1%、0.3%、0.9%和9%。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等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分别为5.47、0.64、0.19、1.014.56和0.48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1%、1.1%、1.1%、8.6%、18.1%和1%。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淡水养殖面积7096公顷,其中:设施渔业500公顷,高效渔业2866公顷,比上年分别增长12.2%、21.1%和11.4%。机动渔船1270艘,总功率17065千瓦,分别增长1%和0.9%。水产品总产量5.16万吨,其中:淡水捕捞0.4万吨,淡水养殖4.76万吨,分别增长6.4%、-7.2%和7.7%。观赏鱼产量518万尾,增长1.4%。 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有效。场东、官庄前、邵家等9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共计投资2348万元。桃林镇皇城村、牛山镇汤庄村、房山镇柘塘村3项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通过市级验收,共计投资1099万元。疏浚县乡河道41条计160.8公里,土方量321.4万方;疏浚整治村庄河塘368条,土方量367.8万方,共计投资2489万元。全县217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工程已基本完工,共计投资3077万元;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应改水总人口的比重达98%。自清河整治、科教园区排污道建设、玉带河清淤及垃圾清理等城区环境整治,共计投资552.8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在优化调整中不断壮大。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年末实有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327家,完成工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28.3%;完成工业总产值359.72亿元,增长58.4%,其中:轻工业135.41亿元,增长42.1%;重工业224.31亿元,增长70.1%;外资企业104.19亿元,增长43.6%;私营企业246.62亿元,增长66.7%;农村工业293.98亿元,增长66.0%。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2.1万元/人,增长13.7%。 “四大板块”集聚升级。硅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新型建材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四大产业板块支柱效应进一步凸显,全年规模以上“四大板块”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1%。硅材料产业成为我县成长最快的主导产业,年末拥有规模以上硅产品加工企业140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46.9%,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64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22.5%,比上年下降3.9个百分点;新型建材制造业企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