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平定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致力推进结构调整,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大县、商贸物流重县、文化旅游名县"四县建设总体目标,全面实施“环境创优、外向带动、科技支撑、民营提升、赶超发展”五大战略,狠抓率先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十五”之后又取得了新成就,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基本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步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县实现在地生产总值34989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300万元,比上年增长6.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9165万元,比上年增长7.1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9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430万元,比上年增长11.0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42%。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4.88:58.69:36.43调整为4.66:56.92:38.4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41%。2006年全县人均GDP为10585元,比上年增加1252元。 2006年全县实现在税生产总值26161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300万元,比上年增长6.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10880万元,比上年增长10.4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430万元,比上年增长11.0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39%。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6.72:43.14:50.14调整为6.23:42.38:51.3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34%。2006年全县人均GDP为7914元,比上年增加1117元。 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2006年年末全县从业人员达140605人,比2005年末增加1805人。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53430人、第二产业39369人、第三产业47806人。2005年年末全部单位从业人员27347人,比上年增长3.10%,其中,在岗职工人数19827人,比上年增长6.79%(见表1)。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030人,1164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5%。 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艰巨,支柱产业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长期性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工业利润增幅欠佳,亏损企业扭亏困难,工业经济运行风险加大;投资总量不足以及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现象加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城乡消费环境不完善,消费水平仍不是很高等。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6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贯彻落实粮食直补、对规模畜牧饲养户进行补贴、实行农业税全免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鼓励和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630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44%。全年完成现价总产值32272万元,比上年增长8.90%。其中:农业产值完成14422万元,比上年增长7.40%;林业产值完成2578万元,比上年增长48.60%;牧业产值完成13278万元,比上年增长6.00%;渔业产值完成1220万元,比上年增长4.50%。 粮食总产量减少。2006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22081公顷,比上年增加542公顷,增长2.5%。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055公顷,比上年增加577公顷,增长2.8%;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1026公顷,比上年减少35公顷,降低3.30%。粮经种植比例由上年的94.8:5.2调整为95.1:4.9。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7.99万吨(见表2),比上年下降6.3%,其中:小麦总产为0.14万吨,比上年减少53吨,比上年下降3.70%;秋粮总产达7.85万吨,比上年减少0.53万吨,比上年减少6.40%。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2006年,全县造林面积54255亩,比上年增长239%,现价林业产值完成2578万元,比上年增长48.6%。现价林产品产值227万元,比上年减少44.1%,占林业总产值比重达8.8%,比上年下降了14.6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形势较为良好。2006年,县政府进一步落实鼓励畜牧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和受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我现畜牧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见表3)。全年肉类总产量8170万吨,比上年减少0.3%;奶类总产量6801吨,比上年增长46.81%;禽蛋总产量4944万吨,比上年增长5.1%;年末大牲畜、猪、家禽存栏分别为1.18万头、5.02万头和58.77万只,分别比上年末减少25.9%、30.6%和55.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3585吨,比上年增长7.3%;农用薄膜使用量38吨,下降80.9%;农业机械总动力54.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2%;机耕地面积达15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8.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6年,我县工业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企业生产步伐,开拓市场、强化管理,全年全县完成在地全部工业增加值17289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25%,完成在税全部工业增加值8461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71%。其中规模以上在地工业增加值13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4.81%,在税工业增加值45869万元,比上年增长7.54%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341242万元,比上年增长5.74%,产销率达99.99%。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1268万元,比上年增长5.78%。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43万元,比上年减少35.32%;集体企业完成14488万元,比上年增长19.23%;有限责任公司完成214797万元,比上年增长8.31%;私营企业完成67213万元,比上年增长6.8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40727万元,比上年增长5.26%。 主要工业产品有增有减。全年全社会原煤产量236.33万吨,比上年增长0.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58.6吨,比上年增长10.8%),发电量达到83271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3%。耐火砖产量17.3万吨,比上年下降6.6%;硫铁矿产量15.3万吨,比上年下降17.7%(具体情况见表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