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房地产】房地产开发出现回落,市场需求有所降温。房地产开发投资仍有较快增长,但受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消费市场观望情绪浓厚,投资增速放缓。2008年,房地产开发项目47个,完成投资78.86亿元,同比增长25.63%,与上年相比增幅下降了21.4个百分点;商品房开发面积477.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83%;商品房销售额39.41亿元,同比增长18.31%。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平稳发展,支撑作用日趋稳固。全区民营经济经受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主动适应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08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1057家、个体工商户3921户,新增注册资金12.05亿元,增加从业人员11741人。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7.78亿元,比重达75.65%。 【开发区建设】园区建设速度加快,综合实力不断提升。钟楼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钟楼经济开发区在全省130多个省级开发区中,综合排位由上年的39名上升到33名,排名较上年提升了6位。园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75亿元,同比增长31.7%;完成综合营销收入238.85亿元,同比增长29.6%;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86.08亿元,同比增长40.9%;工商注册外资17901万美元,同比增长16.2%;实际到帐外资14431万美元,同比增长54.9%;固定资产投资78.39亿元,同比增长24.9%;实现财政收入11.36亿元,同比增长58%。 二、社会事业 【科技】科技创新不断深化,科研能力逐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投入22.58亿元,同比增长87.2%,占全区工业投入的比重为55.3%;完成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2.01亿元,同比增长47.5%,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达到51.9%,比上年提升8.86个百分点。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新认定“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64只;17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税总局新颁标准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9家企业成为市创新型试点企业,目前,全区共有市创新型试点企业14家。2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民营科技企业;34家企业被认定为市民营科技企业;3家企业入选“江苏省百家优秀科技成长型企业”。 科技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1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1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科技计划;其中朗生生命科技的“340万只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器和滤过器”和涂料院的“20000吨环保涂料产业化基地”项目被列入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区申请专利1013件,同比增长65.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24件,同比增长62.3%;授权专利464件,同比增长39.8%,其中发明授权53件,同比增长60.6%。开发区、新闸街道、永红街道成为市第二批“专利示范乡镇(街道)”。 产学研对接活动进一步深入。组织开展与“四地四校七所”、西安交大等大型产学研活动5次,达成合作意向76项,签订正式产学研合作项目49项。在“2008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期间有23个项目在会上签约。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集聚。开展第3批、第4批海归创业团队的引进工作,全年在创业中心注册的企业达到38家,其中海归团队创业企业有15家,高科技创业型企业落户钟楼,将成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源头。 2008年,全区人才总量达3.9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36万人,高、中级职称人才0.85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2.54万人。 【教育】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设施投入加大。2008年末,我区拥有各类教育机构54个。其中,社区教育培训机构1个,中学3所,小学23所,学前教育机构22个,简易学校5所。在校中小学生23863名,在园幼儿9955名。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99.5%,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初中毕业率均达100%。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装备100%达到省二类标准,省优质初中、小学、幼儿园比例分别达到100%、60%和66%,区域教育现代化达到省标,教育督政考核名列全省第一。承办“海峡两岸幼教论坛”和省第二十二届“教海探航”活动。 2008年,全区投入1.08亿元,新建、改扩建北港中学、冠英实验小学、西新桥小学等7所学校,全面实施幼儿园提升改造工程,全区新增校舍面积3万多平方米。创成省示范初中1所、省实验小学2所、省绿色学校2所。 【文化体育】文化事业不断繁荣,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首届钟楼旅游节、首届常州荷花艺术节、改革开放30周年书画展,钟楼文化艺术节获市首届新闻文化广玉兰奖,西新桥三村社区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向市民免费定时开放11所学校体育设施,我区选手雷丽娜在北京残奥会上荣获两枚金牌。 【卫生】卫生体系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不断推进。2008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81个,拥有床位数188张;医疗机构总人数672人,其中:技术人员511人。实施卫生资源整合,钟楼医院并入常州市中医院,完成了常州市口腔医院整合提升;在全市率先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试点,成立了钟楼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全面实行“六免二减”和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 公共卫生事业不断推进。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五苗覆盖符合率95.94%。强化妇幼保健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在城区率先实施免费婚检一站式服务。全区孕产妇0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8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9.3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8.61%。新创市卫生先进单位4个、市卫生村7个、市无吸烟单位12个。集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活动,“五小行业”管理和“除四害”工作年度考评蝉联全市第一。 【社会保障】社保体系更加完善,覆盖范围明显扩大。加强对《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培训和贯彻落实。2008年,全区养老保险扩面净增8316人,医疗保险扩面净增13614人,为1751名城镇老年居民发放养老补贴307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23166人,参保率达100%。 【社会福利救济】福利事业稳步推进,慈善救济工作加强。继续巩固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区现有城市低保对象3506户,6983人,全年发放低保金1887万元。城市“三无”对象25人、农村五保对象37人的供养经费均纳入财政预算。慈善捐助工作得到加强,2008年,全区共募集慈善“一日捐”106万元和企业认捐利息185万元,受益人数达3000余人。倾力援助地震灾区,全区各界累计捐款捐物达2180万元,开展“前方奋力救灾,后方温馨慰问”心手相连活动。2008年,建立全省首家“慈善广场”,在全市首创商业慈善超市模式,共建12所商业慈善超市,与原先的8家社区超市共同为困难群众服务,定期开展助学、助老、助困等“九个一”系列活动。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建立7个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共有433名服务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