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3-01-17 常州市钟楼区统计局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持续深入,基础作用不断扩大。以“和谐社区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切实抓好社区服务载体建设,不断完善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公共服务体系初步构建。区社区建设指导中心、西林街道东岱社区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投用,新闸街道等7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新建改造完成,41个村、47个社区的便民服务站调整提升到位,按照“四配套”、“五统一”、“六公开”的要求,推行“一站式”、“一门式”服务,实行“一窗受理、规范运作、上下联动、全程服务”模式,在全市各辖市(区)中构建了最完备的三级公共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民间组织培育和发展工作成效明显,全区已登记成立民间组织300个;登记注册的志愿者达3.67万人,占辖区总人口的10.21%;以社区信息化管理为重点,市、区、街、居四级联网的“数字社区”建设初见成效,办公自动化进程明显加快。星级社区创建工作力度加大,共创建区级五星级社区4个、四星级社区7个、三星级社区24个。创区和谐社区示范单位29个。创市五星级社区3个,市四星级社区12个,市三星级社区11个。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得到充实,素质不断提高,100%持证上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社区干部总数的55%。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生育质量稳步提升。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4.91万,常住人口48.35万,全年出生婴儿2011人,出生率4.42‰,人口自然增长率0.3‰,计划生育率达99.6%,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达85%。深化便民维权活动,扎实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专项行动,创新发展婴幼儿早期教育项目,全面实施幸福家庭指导计划,着力打造优质服务新体系。

【就业与人民生活】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制定实施2008-2010年促进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多渠道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千方百计增加城区居民就业机会,健全对困难群体和就业创业人员的长效帮扶机制,建成10家再就业援助基地、“长江高科技就业助残”职业培训基地和3家青年见习基地。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1430人,安置下岗失业再就业11502人,再就业重点援助4226人;吸纳苏北劳动力1709人,再就业培训10258人,农村劳动力培训7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全区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9572元,同比增长15.0%。

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围绕“太湖治水”、“城区清水”和“净化空气”环保三大战役,认真落实“清水、蓝天、宁静、家园、生态”五大环保工程,“环保在行动”考评成绩全市第一。24个行政村实现“三清一绿”,6个行政村“五化三有”市级验收达标,创成了绿色社区省级2个,市级7个;绿色学校省级1家、市级3家;环境友好企业省级1家,市级2家。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削减135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46吨,分别同比下降9%和13.6%。“关、停、并、转、搬”化工生产企业43家。

【城市建设】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龙江路高架、茶花路、梅庄路等道路建成通车,畅通常新桥、同安桥等交通节点。全面完成高架路两侧120万平方米环境整治,提升星港大道等12条道路景观。旧城改造有序推进。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工总量177.49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项目157.97万平方米;竣工总面积96.18万平方米。整治背街小巷61条,摊铺沥青路面15.8万平方米、整修水泥混凝土路面2.5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板2.6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3360米、粉刷建筑立面6.8万平方米、绿化1.2万平方米,达到路平、灯明、排水畅、环境美、设施全的基础要求。整治老住宅小区20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厕145座。大力推进重点项目拆迁,累计完成拆迁75万平方米,安置房、定销商品房、经济适用房37.6万平方米,为715户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保障。全年新增绿地100公顷,青枫公园、马公桥地建成开放,西林公园建设进展顺利,完成通江南路、怀德北路、清潭路等32条道路围墙透绿工程,100家企事业单位绿化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