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高密市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金融形势稳定。1996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182027万元,比年初增加3173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07536万元,比年初增加29958万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591084万元,比上年下降0.91%;银行现金支出593140万元,比上年下降0.14%;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2056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1996年末,各类财产保险承保总额302亿元,比上年增长9%。全市共有555家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9.5万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27.4万人参加了各种人身保险。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864.4万元,已决赔款1513.7万元。 七、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兴高”战略不断推向深入。全市共实施科技项目49项,其中获得省科技进步奖4项,星火奖4项,在连续2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的基础上,1996年又顺利地通过了复查验收。专利工作成效显着。1996年全市申请专利66件,授权24件,实施33件;累计申请专利285件,授权235件,实施185件。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到1996年底,全市各种科研机构发展到75个,其中民营科研机构51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829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458人,中级技术职务的4321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6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415处,在校学生138114人,其中职业中学4处,在校学生3941人;普通中学56处,在校学生54046人;小学350处,在校学生79094人。1996年全市本科上线人数达480人,共有1302人升入大中专院校,这是历史上高考成绩最好的一年。连续十年保持了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县)称号,顺利通过了潍坊市“职业教育先进市(县)”评估验收,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实施‘两基’工作先进市(县)”。学前教育、成人教育也有较大的发展。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1996年,高密市被评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市),农村电影工作、民间艺术不断发扬壮大,得到较快发展。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6年末,全市拥有乡及乡以上各类卫生机构32处,床位1428张,卫生技术人员1573人。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迅速,覆盖率达100%。卫生室(所)774个,乡村医疗队伍发展到1582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率达100%。 体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体育工作全面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继续保持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市)称号。全市在参加潍坊市以上的各级比赛中,共获奖牌75枚,其中金牌32枚,银牌26枚,铜牌17枚。 八、居民生活与人口: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6元,比上年增加648元。全市职工年末人数56347人,年平均工资5061元,比上年增加835元,增长19.76%。被省委、省政府确认为首批基本实现小康的市(县)。 城乡居民储蓄增长较快。199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203万元,比年初增加29699万元,其中城镇居民95788万元,增加19442万元;农村居民55415万元,增加10257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到1996年底,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投保7.2万人,投保金额960万元;全市53处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员858人;全市乡村敬老院62处,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314人;全市全年发放自然灾害救济款和社会救济扶贫款60万元,救济10万人次,扶持贫困户1250户,脱贫980户。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着。199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75‰,自然增长率为5.37‰,分别比上年增加0.33个和0.19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38‰,比上年上升0.14个千分点。1996年全市总人口839968人,比上年减少1969人。其中农业人口734333人,减少7393人;非农业人口105635人,增加5424人。在总人口中,男性426253人,女性413715人。 注:公报所列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等价值指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