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高密市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金融事业不断发展,存贷余额增加、比例协调。1995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150297万元,比年初增加3117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77578万元,比年初增加3.43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59.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29%;银行现金支出593961万元,比上年增长22.69%;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2539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1995年末,各类财产保险承保总额24.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07%。全市共有162家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15249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95637人参加了各种人身保险。全年完成保费收入2239万元,赔款1143万元。 七、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1995年,是全市科技事业发展较快的一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5项,其中有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年共有13个项目列入潍坊市以上科技计划。其中有3项列入国家计划,有7项列入省级计划。科技兴农取得显着成效。全市共建立科技示范村250个,科技示范点1.2万个,全年共安排农业科研项目12项,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20多项,有力地推动了“双高一优”农业的发展。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到1995年底,全市各种科研机构发展到48处,从业人员3682人,其中科技人员565人。高新技术企业3个,高密发达集团总公司列全国民营百强企业第七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278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417人,中级技术职务的3569人。科研成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共获潍坊市以上科技奖励8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获省科技成果星火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潍坊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 教育事业持续、稳步、协调发展。1995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465处,在校学生136505人,其中职业中学6处,在校学生4470人;普通中学58处,在校学生53887人,小学396处,在校学生76154人。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1995年高考本科进线人数接近400人,共有1500余人升入大中专院校,创历史最高水平,跨入潍坊市先进行列。中小学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学前教育、成人教育也有较大发展。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1995年,高密市成为第三批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市),农村电影工作、民间艺术不断发扬广大,得到较快发展。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5年末,全市拥有乡及乡以上各类卫生机构32处,床位1316张,卫生技术人员1464人。市乡两级医疗单位的建设与管理迈出了新步伐,高密市人民医院和高密市中医院双获“潍坊十佳”医院称号。预防保健取得新成绩。目前已有18处乡镇实行了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全市20多万人次进行了预防接种,覆盖率达99%以上。 体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在参加潍坊市以上的各级比赛中,共获得奖牌85枚,比上年增加25枚,其中金牌28枚,银牌41枚,铜牌16枚。一年来,共获得5项全国体操比赛冠军,4项亚军,1项第三。在代表潍坊市参加全省体操比赛中,共获12金、7银、4铜,取得了男子6岁~7岁组别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全年共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人材16名,列潍坊市各县市区之首。 八、居民生活与人口: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8元,比上年增加490元。全市职工年末人数54467人,年平均工资4226元,比上年增加665元,增长18.7%。 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到1995年底,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投保6.3万人,投保金额349万元;全市52家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员832人;全市乡村敬老院62处,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301人;全市全年发放自然灾害救济款和社会救济扶贫款达30.6万元,救济16731人次,扶持贫困户1100户,脱贫867户。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着,人口保持低水平增长。199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12‰,自然增长率4.88‰,分别比上年增加1.33个和1.70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4‰,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1995年,全市总人口841937人,比上年减少647人,其中农业人口741726人,减少9389人;非农业人口100211人,增加8742人。在总人口中,男性428372人,女性413565人。 注:(1)公报所列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等价值指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所列“工业”等部分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3)公报中国民生产总值完成数为高密市核算数。潍坊市统计局按财政收入统一划定比例的方法为高密市核定数为47.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