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资本市场取得新进展。新增上市公司2家,共达电声和同大股份分别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发行上市,共募集资金5.9亿元。歌尔声学顺利完成定向增发,募集资金23.8亿元。我市有10家企业在天交所潍坊股权交易中心挂牌,1家企业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7家企业通过券商内核,拟在“新三板”挂牌融资。 保险业健康发展。2012年,驻潍市级保险机构由上年的52家增加到58家,县市区保险机构由上年的241家增加到311家。全市实现保费收入94.7亿元,同比增长5.6%,各项赔给付27.4亿元,增长1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人身险保费收入57.5亿元,比上年降低0.9%,赔给付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承担社会经济风险12663.1亿元,增长12.3%。 九、科学技术、质量监督及人才工作 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实施各类各级科技计划491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7项。全市培育优秀科研成果450项,评审出市级科技进步奖150项,95%以上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3项,其中联兴炭素的“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2项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承担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7项,争取无偿经费3.2亿元,项目、资金数均居全省首位。其中,盛瑞传动8AT自动变速器等3个项目获科技部重大专项扶持资金3871万元,浪潮华光SIC衬底外延制备高校白光LED技术等3个项目新列入国家“863”计划,争取资金4937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2012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9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7.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2家,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1家,盛瑞传动等20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型企业,豪迈科技等21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寿光卤水综合利用、诸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被科技部批复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市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达到6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隆起带和示范区。高新区宝兴孵化器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寿光软件园等3家孵化器认定为省级孵化器。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12家,其中省级孵化器发展到6家,国家级4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全市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628家,其中省级118家。全市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2家。 专利工作成绩突出,拥有市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2012年全市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万件大关,专利申请总量11115件,授权专利总量7386件,增幅分别达29.5%和50.0%,均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51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400件,增幅分别为44.6%和29.9%。从申请主体看,企业专利申请量6312件,增幅36.0%;大专院校专利申请量321件,增幅26.9%。全市共拥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2家,省知识产权试点企业3家,省企事业单位专利创造能力培育单位3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63家,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28家。 质量技术监督和商标注册工作成效显着。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6个生产基地获得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10家企业获得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全市共拥有272个山东名牌产品,44个山东服务名牌。安丘市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全国标准化示范市。食品质量监管不断加强。组织开展了乳制品等7类产品的监督抽查和食品添加剂等3类产品的专项抽查,共抽查产品3120批次,对140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进行了处理。全市27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97个产品获山东名牌产品,13个服务项目获山东省服务名牌。全市拥有驰名商标96件,山东省着名商标355件,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3件。 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2年,我市有5个项目获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成功举办了中国(潍坊)创新创业峰会,全市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469名,引进外国专家480余名。与来自13个国家的留学人员签署了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协议。成功申报全国百家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城市,组织“金蓝领”项目培训955人,评选表彰第四批有突出贡献技师60名。全市培养高技能人才2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2700人。技工院校招生达到1.5万人,连续十年招生过万人。职称评审工作规范有序,有1063人取得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073人取得了中级任职资格。组织职业技能鉴定9万人次,新职业考试1.2万人。 十、城乡建设、安居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中心城区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中心城市功能品质日益提升。鲁台会展中心建成使用,圆满承接了第18届鲁台经贸洽谈会,该项目成为全国首批立项、首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绿色施工类科技示范工程。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达到使用条件。虞舜公园基本建成。乐川街虞河桥现有工作面全部完成,友爱路(玄武街—北宫街)、乐川街(四平路—虞河路)、玉清街(四平路—虞河路)、永安路(北宫街—玉清街)等道路已开工路段实现通车。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开工各类保障房项目26763套,开工率为125.8%。其中新增廉租住房334套,公共租赁住房9241套,经济适用住房1985套,开工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4873套,垦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330套。竣工保障房16531套,竣工率为183.7%。新增租赁补贴606户,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34.7%。 小城镇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12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0亿元。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全市所有镇街建成垃圾转运站(设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村居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全市有9个省级“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建设农村连片建设住房6.4万户,改造危房8600户。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减少42万人,农村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97.5%。我市人口城镇化率为49.75%,较上年提高1.82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6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 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围绕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源达标排放三个目标,将工业COD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分别控制在1.8万吨和12.8万吨以内,完成了2012年污染减排年度计划。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7%,全市23条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5.8%、25.6%。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100多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二氧化硫去除率达到80%,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明显降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危险废物安全贮存、处置率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