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2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711起、死亡347人,同比分别下降6.8%和8.4%。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至2012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3所,在校学生1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2所,在校学生17.6万人;普通高中50所,在校学生19万人;初中292所,在校学生28.4万人;小学946所,在校学生55万人;幼儿园1724所,在园幼儿22.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100%。2012年,全市投资2.98亿元配备新型安全校车1767辆,有乘车需求的14多万名学生基本实现全覆盖。投资32.5亿元,使459所农村小学达到省定标准化建设标准,40多万农村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为期4年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投资达到79.6亿元,新建、改建校舍786.4万平方米。全市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投资9.65亿元,15所国办中职学校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投资7.9亿元,新建改扩建标准化、普惠性幼儿园396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2.4%,学前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市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40多亿元,新建全日制民办中小学15所。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和机器人大赛获奖数量连续8年蝉联全国地市级之首。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建成10个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品牌和实习实训基地,驻潍高校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院校建设项目学校达到5所,被教育部确定为“依靠制度创新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国十大教育改革先进典型之一。我市被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2012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16个,床位50856张,卫生技术人员6788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以上人员24722人。新农合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参合农民总数达到609万人,参合率达到99.97%,人均筹资额提高到308元,全市共筹集基金18.7亿元,同比增长20%。全市新农合补偿方案和标准统一,保障水平显着提升,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儿童先心病等30多种重大疾病提高到30万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乡、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全覆盖”。全市214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4家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纳入省、市统一规划设置的3185处村卫生室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基层人均医药费负担同比下降31.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落实10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省首推公共卫生项目“第三方”考核。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复审。8个县(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启动,试点数量全省最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步伐,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设施投入使用,图书馆、科技馆陆续建成。寿光、诸城、高密文化中心建成使用,坊子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全市40%的镇街综合文化站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标准,60%的行政村建起了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大院,85%的镇街和65%的社区建成文化共享工程规范化服务站点。建成标准化公共电子阅览室108个,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任务。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8%。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700万元,为118个镇街文化站添置了必要文化设备。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第21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筹备工作全面启动、有序开展。市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举办了2012年度田径、游泳、排球等21个项目的全市锦标赛。组队参加全省锦标赛和冠军赛,取得金牌230.5枚,银牌92枚,铜牌84枚。举办了“潍坊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希望杯”国际青少年足球联赛,滨海国际风筝冲浪赛,中美篮球对抗赛等大型赛事。并承办了全国青年古典跤锦标赛,全国女子足球联赛山东主场比赛及山东省男子跆拳道,击剑锦标赛等赛事。全年投入资金1167万元,建成全民健身工程796处。 十二、市场物价、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物价水平年内小幅上涨。201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涨幅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分别上涨2.7%、2.1%、0.3%,同比分别回落7.3、1.8和0.6个百分点。居住类、衣着类分别上涨4.0%、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4%和3.2%。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7.5元,比上年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100元,增长6.1%,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0.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0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1796.9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487元,增长17.3%,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1.5%。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36.8平方米。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着。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3万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21.4%和123.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低于控制目标0.7个百分点。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930场,累计为2.3万家用工单位提供了招聘服务,通过报刊、网络发布招聘信息9万余条,新增网上人才信息库会员5万余人。全市通过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带动4206人自主创业,组织创业培训1.4万人次,创业成功率达到62.5%,带动开发就业岗位4万个。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154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7万人次,培训就业率达到85%。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4.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6607人。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2012年,社保基金当期征缴总收入150.3亿元,支出128.7亿元,当期结余21.6亿元。将7400多人纳入企业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妥善解决了我市养老保障遗留问题。连续八年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全市2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增养老金234元,增幅超过17%。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镇居民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全面建立,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和大病医保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34.8万元,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由41种增至62种。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明显提高,伤残津贴最高增幅达255元/月,生育医疗费报销达到3600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医疗报销费用、工伤抚恤金、生育补贴等实现了社保卡发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逐步落实养老机构建设网络化,扶持政策配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手段信息化,运行模式多样化。潍城区、安丘市、诸城市3个市区被命名为首批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建立“三无”人员生活救助制度及为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发放建设补助、运营补助和购买服务补贴制度。扩大儿童福利保障范围,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纳入保障范围。福利彩票发行销售量达11.4亿元。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覆盖率达到100%。“村改居”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有4个社区被表彰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社区被表彰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