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宁海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3-02-25 宁波市宁海县统计局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增强。完成货物运输量1620万吨,货物周转量1034743万吨公里,客运量258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45603万人公里。城区公共交通事业平稳发展。公交运营路线1356.45万公里,运营车辆495辆,其中公共汽车217辆,出租车278辆,公交车完成客运总量3435万人次。实施城区公交线路调整,共优化公交线路13条,保持现状6条,取消重复系数过高的线路1条,并对11条公交线路编码进行了调整。补助农村山区客运经营者100万元/年,解决农村、山区群众出行难问题。

邮政、电信业发展良好,现代化通信工具进一步普及。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591.47万元,电信业务收入69583万元,分别增长7.5%和9.5%。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5.42万户,下降5.7%。移动电话用户73.45万户,增长2.4%,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12.05万户,增长63.3%。互联网注册用户12.93万户,增长16.9%。

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运行情况趋稳,存贷款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4.92亿元,增长15.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70.32亿元,增长12.9%,比年初增加42.28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365.82亿元,增长13.2%,比年初增加42.5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73.24亿元,增长5.5%,比年初增加24.58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468.77亿元,增长5.2%,比年初增加22.97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小幅下降,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3.04亿元,下降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19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大型国有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家,地方性法人机构3家,城市商业银行2家。

保险事业较好发展。2012年全县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财产险3.68亿元,增长14.7%;人身险3.54亿元,增长7.2%。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2.95亿元,增长46.7%。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2.35亿元,增长54.3%,人身险赔付支出0.61亿元,增长23.2%。年末共有51个保险机构数,其中产险32个,寿险19个。

科技、教育和人才

2012年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楼基本建成,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期检查,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被省知识产权局列入省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县,宁海首届人才科技周之“校企合作对接洽谈”活动成功举办。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12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12家,年末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41.54亿元,增长9.1%,新产品产值率28.1%。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家,县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家,全县累计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总数139家,其中省级15家,市级38家,县级86家。全年列入市级新产品试制计划394项。全年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项,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市级重大(重点)农业攻关项目2项,市级农业创业创新项目2项,市级攻关及社发项目3项。成立农业类协同创新中心2家。全年专利申请量271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28件;专利授权量216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0件,累计拥有授权专利10341件,其中发明专利287件。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新增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新增县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累计拥有国家专利试点企业1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4家、市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15家、县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44家。获2012年度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5项。在第八届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上获发明创新奖银奖1名、铜奖3名、优胜奖5名,设计创新奖银奖2名、铜奖2名、优胜奖3名。中国驰名商标累计10件,新增省着名商标2件,累计29件;新认定市知名商标8件,累计76件。新增浙江名牌2件,累计26件;新增市名牌5件,累计36件。

2012年,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新创建省三级幼儿园6所,新建成省级社区学院1所,市级社区教育中心4个。全县现有中小学85所,其中小学54所(含外来民工子弟学校3所),初中18所,普通高中7所(含民办高中3所),职业中学5所(含民办职高2所),特殊教育1所。在校生总数81955人(其中小学生46412人、初中生18512人、普高生9443人、职高生7534人、特殊教育学生54人),在校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4092人。幼儿园120所(含民办99所),在园幼儿26615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9.4%,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升初比例均达到100%,初升高比例为98.5%。2012年,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为8.44亿元,中小学生人均经费分别为800元和600元,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到800万元。民办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得到保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50万,落实各项帮困助学政策,各类助学奖学金共计9600万元,公办学校接纳外来民工子女14092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实行改革,实现了零择校。强化教师素质,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教育教学质量显着提高,高考录取率85.42%,上重点线人数593人。

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截止2012年底,我县人才总量已达10.27万人,专业技术人员5万余人,高技能人才1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812名,引进“海外工程师”9名,“省千人计划”实现零突破。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市级创新团队4家、市级大学生学生实践示范基地1家、市级大学生创业园1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站1家、留学人员创业园1家。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基层文化设施档次进一步提升。2012年新创建省级文化强镇1家,省级文化示范村1家,市级文化示范乡镇2家,市级文化示范村18家,县级村落文化宫50家。目前,我县累计创建省级文化强镇2家,省级文化示范村2家,市级文化示范乡镇5家,市级文化示范村40家,县级村落文化宫272家。新创建公共图书馆乡镇分馆5家,农家书屋82家,累计创建公共图书馆分馆18家,农家书屋398家,实现全县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全覆盖。城乡群众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成功举办2012年县春联会、第十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中华游圣开游大典、第五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县首届戏剧节、中国农民电影节开幕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文化惠民活动“千场戏剧进农村”送戏下乡360场次,“万场电影进农村”送电影下乡4224场,“天天演”演出100场,遍及全县18个乡镇街道。“正学讲堂”举办14期,听众超过7000人次;“群文讲堂”举办5期,听众将近1500人次;文化馆公益培训16期,受惠群众1500余人次;图书馆、文化馆、文物办、非遗中心等举办各类展览32次,观众超过30000人次。产业集聚加快推进。工艺美术街区--大观文化园成功开园,印刷产业园、民俗文化产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文化精品战略深入实施。创编了大型越剧《十里红妆·风雨情》和风情歌舞剧《十里红妆·宁海风》、大型平调传统剧《金莲斩蛟》。非遗传承工作扎实推进。《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宁海卷》、国遗项目丛书《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正式出版。黄才良、叶全民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