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30 河源市统计局

河源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河源调查队

2013年3月28日

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各种困难挑战,河源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沉着应对、攻坚克难,以“三个主题年”为工作重点,着力“保增长、调结构、强基础、促转型、惠民生”,扎实推进经济、生态、文化“三大崛起”,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打造“广东绿谷”、建设幸福河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1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速比全国、全省分别快3.8和3.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8.48亿元,增长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19.07亿元,增长1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3%,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17.71亿元,增长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8%,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96.1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2%。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5:52.9:34.6调整为12.7:51.9:35.4,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2012年河源人均GDP为2053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4%),按平均汇率折算为3253美元。

民营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4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数8.51万个,上交税金40.75亿元,分别增长18.3%和25.8%。

财税收入较快增长,财政支出向民生保障倾斜。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64亿元,增长20.0%。其中,税收收入28.59亿元,增长19.4%。国内增值税6.56亿元、营业税6.06亿元,分别增长21.3%和15.3%。国税、地税完成税收收入76.82亿元,增长18.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4.94亿元,增长21.5%。民生保障等重点支出力度加大,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为30.27亿元、18.49亿元、13.40亿元和18.14亿元,四个行业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六成,分别增长27.9%、19.6%、17.6%和14.8%。

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2.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4%,居住类价格上涨4.2%。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是受鲜菜价格上涨22.9%、油脂价格上涨8.8%、水产品价格上涨7.1%、蛋价格上涨5.5%、粮食价格上涨2.5%等因素的拉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0.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5%。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80万个,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3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为1.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与上年持平。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3.71万人,其中培训后转移就业3.34万人。全市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共接纳本地劳动力14.51万人,其中本年新增1.86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基础仍很薄弱,加快发展、追赶全国平均水平任务艰巨;园区总体效益不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力不强;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突出,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管理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59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农业产值71.97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4.16亿元,增长8.8%;牧业产值32.51亿元,增长6.6%;渔业产值4.01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95亿元,增长7.3%。

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6.4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94公顷;糖料种植面积376公顷,增加75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48万公顷,增加438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07万公顷,增加655公顷。

主要农产品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93.37万吨,比上年增加2.4万吨,增长2.6%,其中稻谷83.48万吨,增长3.1%。肉类总产量11.92万吨,增长2.0%。水果29.41万吨,增长7.6%。水产品总产量4.09万吨,增长1.7%。

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全市安排种粮、农机等补贴2.49亿元,比上年增加5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12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9.5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加4.19万千瓦。农村用电量5.5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9%。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的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80家,本年新增20家,其中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增加5家和10家。辐射带动农户24.8万户,户均增收3000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07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29.71亿元,下降0.5%;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135.88亿元,增长22.4%;股份制企业工业增加值127.38亿元,增长19.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75.14亿元,增长16.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55.38亿元,增长22.0%;重工业增加值174.54亿元,增长17.1%。

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2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19家。矿产冶金、饮料制造、轻纺服装、医药制造、建材陶瓷、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七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1.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69亿元,比上年增长54.5%。手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以手机生产为主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园区经济成全市工业发展领头羊。全市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46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全市“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65.4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3.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9%和29.5%,增速分别比全部规上工业高出7.7和11.3个百分点;实现入库税收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