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元坝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流转办法、集体林权制度、社会保障等改革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卓有成效,香香嘴3万吨豆制品加工、大汉科技10万吨新型环保建筑节能材料等一大批项目落户我区,中纺集团60万吨油脂加工及物流项目、畅洋实业五星级温泉大酒店等一批项目签定投资框架协议,全年引进到位省外资金14.67亿元,实现外贸出口总额200万美元。 六、交通运输与邮电 交通建设快速推进。全面完成亚行贷款项目274公里路基和74公里路面工程,升级改造虎(跳)陈(江)、香(溪)永(宁)等通乡公路30公里,建成通村水泥路110公里,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2011年末,全区国、省、县、乡道公路通车里程达202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102公里。实现公路客运周转量13849万人公里,增长22.0%;公路货运周转量9255万吨公里,增长21.9%。 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实现1533万元,增长45.6%。全区固定电话用户达25689门,增长12.7%。移动电话用户达123867户,增长13.2%,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62万元,增长47.6%;财政总支出13.6亿元,下降23.6%。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46亿元,增长10.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81亿元,增长4.3%;各项贷款余额14.08亿元,增长11.1%。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区各类保险事业迅速发展,2011年,人寿险保费收入3459万元,增长7.8%;财产险保费收入947万元,增长5.6%;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人数7295人,基金征缴3436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覆盖人数6114人,基金征缴3850万元;城镇养老保险参保13409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107555人,其中参保缴费人数78578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600人,基金征缴1249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12200人,参保率达95%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600人,基金征缴97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000人,基金征缴4.7万元。 八、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技服务不断增强。科技贡献率达到37.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年申报专利5项,专利实施6项,申报省科协“金桥工程”5项。共发放各类科技资料6万余份,展示挂图500余张,义诊义疗7000人次,参与群众1.8万余人次。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区学校办学条件显着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开步伐,“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达标。年末,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单设高中1所,单设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普通小学25所(不含教学点11个)。高中4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68人,减少180人。初中13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236人,减少1495人。小学26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786人,减少143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1%。年末城乡在园幼儿125个教学班3209人,增加176人。全区高考本科一榜上线人数达293人,其中文考94人,艺体双上线199人。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体育和广播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4.5万余册,乡镇文化服务中心29个。全年共开展大型文化、体育、旅游宣传促销活动10次,送文化下乡15次。建成农家书屋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110个,完成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2条健身路径建设安装,区体育场馆免费对外开放接纳近8万人次。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3.56万余户,电视覆盖率达100%。 卫生事业显着进步。以“医改攻坚、卫生惠民、重建收尾、服务高效”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卫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基本医疗药物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7.7%,8752人次城乡贫困群众得到医疗救助。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33个,病床830张,同比增长10.7%,卫生技术人员466人,同比增长15.1%。 十、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区总户数79665户,总人口240403人,常住人口17.1万人。其中:女性人口116813人,占总人口的48.6%;非农业人口23927人,占总人口的10.0%。城镇化率达到25.43%,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出生人口2110人,出生率为8.67‰,增长0.11,死亡1635人,死亡率6.58‰,增长0.14,净增人口47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95‰,下降0.02‰。计生率93.08%,出生性别比为112.49:100。 十一、人民生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全区单位从业人员5955人,比上年减少960人,在岗职工5869人,比上年减少955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5196人,在岗职工5115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641人,在岗职工636人;其他单位从业人员118人。全区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8352万元,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332万元,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64万元,劳动报酬总额为21049万元,平均工资35346元,增长1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297元,增加2046元,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4866元,增加854元,增长21.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劳动就业形势趋优。深入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32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80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9%。开发就业岗位3583人,促进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850人,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121人,发放小额贴息贷款3200万元,帮助实现创业368人,创业吸纳和带动就业1472人,在岗培训3462人,品牌培训501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898人,失业人员技能培训594人,创业培训540人,培训农民工1302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0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7.4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51亿元。 民生改善切实推进。全区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达5.1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49.5%。扶贫解困行动有效开展,解决了1.1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2.9万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兑换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等惠农资金7356万元。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发放物价补贴206万元。大力实施百姓安居工程,启动100套廉租房和128套公租房建设,兑换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