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元坝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30 广元市元坝区统计局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力推进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全区呈现出重建基本完成、经济发展全面提速、社会总体和谐稳定、民生显着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经市统计局审定,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606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651万元,增长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0%;第二产业增加值133193万元,增长29.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5%;第三产业增加值75225万元,增长9.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5%。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6、10.7和2.8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56785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44万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95605万元,增长30.2%;第三产业增加值33036万元,增长11.2%。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3.0%,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工业首次超越农业。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末的35.3:35.7:29.0调整为今年的29.6:45.0:25.4,一产业下降了5.7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了9.3个百分点。工业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越农业,高农业10.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785公顷,同比增加393公顷,增长1.6%。其中,种植水稻面积8778公顷,同比增加70公顷,增长0.8%。小麦播种面积6691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玉米播种面积5147公顷,同比增加211公顷,增长4.3%。种植烤烟1196公顷,同比减少73公顷,下降2.1%。油菜籽面积6390公顷,增加105公顷,增长1.7%。蔬菜、瓜果类6272公顷,同比增加168公顷,增长2.8%。药材438公顷,同比增加9公顷,增长2.1%。蚕桑、食用菌、核桃以及猕猴桃等农村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全年粮食总产量141618吨,增长2.0%。其中:小春粮食产量40713吨,增长5.2%;大春粮食产量100905吨,增长0.8%。油料产量17532吨,增长6.2%。烟叶产量2169吨,下降3.7%。中药材产量6148吨,增长10.6%。糖类产量204吨,下降73.1%。蔬菜产量193430吨,增长2.9%。

畜牧业实现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出栏生猪55.01万头,增长8.6%。生猪存栏40.58万头,比增长8.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6.05万头,增长5.5%。牛出栏9800头,增长2.4%。羊出栏2.34万只,增长2.9%。小家禽出栏150.86万只,增长1.6%。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68887万元,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3%。

林业生产不断发展。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切实加强城周绿化,依法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严格加强林地资源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全区新栽植优质核桃1.6万亩、工业原料林5万亩,种植中药材2000余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566.13万元。森林覆盖率达53%,城区绿地率达33%、绿化覆盖率达38%。

农业生产条件显着改善。整合各类资金2.8亿元,统筹推进小农水、农发水保等项目,整治病险水库8座,标改山坪塘318口,新建微水池352口,新增渠系10公里,渠系防渗配套95公里,发展高效节水面积6600亩,新增有效灌面1.2万亩,改善灌面0.9万亩,工程实灌面积13万亩,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5.6万亩;新建和加固堤防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显着增强。加大农机推广力度,补贴各类机械10741台套,共转付中央补贴资金1500万元,直接拉动购机消费2000万余元,受益农户达8000余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7.95万千瓦,同比增长1.6%。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开发整理土地6.02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亭子口库区移民安置和基础设施复建稳步推进,完成农村移民搬迁安置3996人、生产安置5379人。深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城乡居民用电首次实现同网同价。

三、工业与建筑业

新型工业发展加快。整合各类资金1.8亿元投入工业园区建设,新增园区面积1.8平方公里,全年新入园项目18个。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亿元项目3个。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实施技改扩能项目18个,获得国家专利6项,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2011年新培育规上企业5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到年末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累计达到23家。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7.36亿元、增加值11.85亿元(含纳入我区核算范围的机制公司增加值,下同),增长33.1%。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4亿元,增长34.6%,实现利润总额1.36亿元,增长115.9%,实现利税总额2.06亿元,增长98.7%;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5055万元,增长20.6%。

建筑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区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6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74亿元,增长16%;实现增加值1.47亿元,增长1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4.05亿元,增长7.0%,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7.55亿元,增长18.0%。在固定资产投资中,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项目25个,完成投资1.52亿元;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项目47个,完成投资5.9亿元;5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项目5个,完成投资1.69亿元;亿元项目4个,完成投资8.44亿元。按行业分:第一产业投资0.18亿元,下降75.1%;第二产业投资10.88亿元,增长45.9%;第三产业投资6.5亿元,下降3.2%。从投资类型看:基本设施投资4.74亿万元,增长25.5%;产业投资10.76亿万元,增长48.6%;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1.66亿元,下降52.3%。完成工业性投资10.88亿元,增长45.9%。

五、贸易与旅游

城乡消费持续增强。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7亿元,增长17.1%,其中:城镇零售额实现6.78亿元,增长18.6%;乡村零售额实现1.68亿元,增长11.1%。

旅游产业发展再创历史新高。昭化古城景区旅游标准化建设通过国家级验收,联合剑门关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工作在全市率先启动并快速推进,昭大旅游公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5.12”抗震重建纪念馆建成对外开放。太公红军山、平乐寺等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个,旅游收入实现大幅增长。2011年,全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