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曲江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30 韶关市曲江区统计局

韶关市曲江区统计局

2013年3月18日

今年以来,受国内外需求不足影响,我区钢材、矿产等支柱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下调,企业产销受到严重冲击,经营举步维艰。面对困难与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新一届区委、区政府领导加强管理指导,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以科学发展为引领,紧紧围绕建设韶关重要经济增长极和韶关新城区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同城一体化和分区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建设,通过抓项目扩总量,力促经济企稳回升,在政府、企业及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地区GDP取得了增长8.8%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平衡发展打下基础。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GDP)123.14亿元,可比增长8.8%(注:可比价格为2010年价格,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7亿元,可比增长6.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4%;第二产业增加值72.06亿元,可比增长10.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0%,其中工业增加值65.59亿元,可比增长10.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4%;第三产业增加值37.71亿元,增长6.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3.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2:61.8:28.0调整为10.9:58.5:30.6。民营经济增加值54.18亿元,增长12.1%,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4.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0164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4%。

实现区属生产总值84.68亿元,可比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7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33.59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37.71亿元,增长6.8%。区属人均生产总值33709元(市核定曲江全区年末常住人口30.77万人,全年平均常住人口为30.66万人,除韶钢、大宝山、电厂外,区属按25.12万常住人口计算)。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1:39.6:44.3调整为15.8:39.7:44.5,二、三产业比重稳定提高。

二.农业

初步统计全区农业总产值达21.98亿元,可比增长6.4%。其中农业总产值14.0亿元,可比增长7.0%;林业产值1.17亿元,可比增长3.1%;畜牧业总产值5.02亿元,可比增长6.3%;渔业产值1.58亿元,可比增长4.2%。全区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37亿元,可比增长6.4%。生猪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41万头和23.97万头,分别增长2.7%和4.9%;三鸟饲养量、出栏量分别为354万只和226万只,分别增长1.3%和3.7%。粮、油、菜生产增产增效,水稻播种面积20.06万亩,稻谷总产量达8.2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1%和2.3%;蔬菜种植面积13.6万亩,产量达21.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8.3%。

农业机械应用不断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17万千瓦,增长7.3%,其中联合收割机755台,比上年增加60台。农村用电量5400万千瓦时,增长6.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工业完成增加值65.59亿元、可比增长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28亿元、可比增长10.1%,增幅比全市水平低1.5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54.06亿元,可比增长9.5%;国有工业35.43亿元,增长7.9%;股份制工业12.28亿元,可比增长20.5%;民营工业10.49亿元,可比增长37.8%。高新技术制造业1.47亿元,可比增长3.9%。

分企业管辖归属:区内6家省、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8.47亿元,可比增长4.5%,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区属50家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8.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0%,比全区水平高出14.9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模工业增长6.9个百分点,区属规上工业对全区规上工业增长支撑连续两年高于省市属。

钢铁、电力、化工、矿产、饮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增长平稳,完成工业增加46.95亿元,增长6.0%,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3个百分点。其中钢铁工业29.75亿元,增长6.2%;金属矿开采业5.97亿元,增长19.9%;电力工业5.04亿元,下降5.4%;电子制造1.47亿元,增长3.9%;饮料生产0.58亿元,下降43.5%;化工工业4.13亿元,增长15.0%。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0.85亿元,下降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17.47亿元,增长19.8%;重工业313.38亿元,下降1.3%。分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234.82亿元,下降2.6%,股份制企业49.92亿元,增长19.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3.77亿元,增长3.5%。工业产品销售产值总计330.51亿元,增长0.7%,其中出口交货值7.91亿元,下降17.0%。

截止到年末,全区产值超亿元的规模工业企业有29家,比上年增加4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9家,其中当年新开工6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9家,其中大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为7家和52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除硫酸、印制线路板及火力发电等三种产品产量下降以外,其他各类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增幅超过30%的有硫铁矿石、布匹、人造板、水泥及水力发电等五种。各项产品产量如下表:

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47亿元,增长20.1%。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0家,完成建筑施工产值15.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8%;营业收入14.39亿元,实现利润0.50亿元,利税总额1.09亿元,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4.0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8.9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96.52亿元,增长15.3%。分投资地域看,县及县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3.47亿元,增长23.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5亿元,下降62.5%。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3.1亿元,增长33.6%;第二产业完成55.87亿元,增长6.6%,其中制造业完成39.88亿元,增长38.2%;第三产业完成37.54亿元,增长29.6%。分投资主体看,中省项目完成投资35.55亿元,下降12.3%;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5.48亿元,下降20.5%;区属项目完成投资55.48亿元,增长52.9%,其中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13.24亿元,增长143.4%。

全区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共124个。其中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不足1亿的项目共有58个,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9个。

五.贸易和外经

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额75.04亿元,增长1.9%,其中零售业40.54亿元,增长13.8%;住宿餐饮业营业额5.83亿元,增长17.0%。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56亿元,增长13.2%,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31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5亿元,均增长13.2%;批发和零售业完成36.45亿元,增长12.9%;住宿和餐饮业完成4.11亿元、增长16.0%。商品房成交4286套,成效面积57.69万平方米,成交额19.39亿元。其中:预售1402套、面积16.47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现售1780套、面积24.35万平方米;存量房1104套、面积16.87万平方米。商品房空置面积38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01.2%。据人民银行统计,全年个人消费贷款达9.15亿元,增长13.9%。